裸辞去非洲,当代年轻人的搞钱新思路
2025-07-20
真正的道路,不在熟悉之中,而在心願未至之處。
當我讀到一位年輕人背著行囊遠赴非洲,只為尋一片尚未飽和的天地時,內心竟湧起一股不言而喻的共鳴。原來,人的生命會在某些時刻,主動地把自己放逐到一塊未知的土地,為的不是逃避,而是尋回本來的自己。這片土地或許名叫非洲,也可能是任何一個讓人不得不重新學會看見、重新學會呼吸的所在。
一個人之所以選擇遠行,往往不是因為彼方有什麼確定的收穫,而是因為此地已無可期待。熟悉的環境給了我們生存的安全感,卻也如同籠子,隔絕了我們對未知的好奇與尊嚴。正是這份對未知的渴望,使得一位土木出身的青年,能夠在荒蕪之地、風沙之中,一次又一次地重新出發,不為風景,只為讓自己的腳步有聲。
真正的勇氣,不是冒險,而是願意承認自己的不甘。
年輕人在沙漠中醒來,看見門板被沙鼠啃咬的聲音,那一刻他不是被打敗,而是被喚醒了。他看見了沙鼠,也看見了自己困在一方狹小天地的樣子。世界浩大,人生若只如初見,豈不虧待了自己的靈魂?他所做的,不過是回應了內心深處那句沉默許久的話語:「我不願困於此地。」這一念之轉,便足以讓一個人踏遍山河,甘受風險。
一場旅程若缺少艱辛,便無法讓人真正長出根來。
異鄉的生活從來不是浪漫。風吹日曬、物資匱乏,還要面對語言的隔閡與制度的衝突。但正因如此,它才會逼出人最原始的能力:適應、選擇、堅持與捨棄。幾度換工作、幾番遭拖欠,這些都不是懲罰,而是讓人重新認識自己的方式。原來我不必永遠是土木工程師,我也可以是外貿人;原來我不是只能在祖國邊陲孤守,也可以在紅土地上學會討價還價。
非洲之路,其實是一次次內心價值的重塑。
當收入逐漸穩定,當保姆做起中餐、司機帶著穿梭市區,那些最初的驚惶與不安開始淡去,取而代之的是對這片土地的某種熟悉感。不再是異國他鄉,而是人生中另一段腳本的舞台。在這裡,他可以成為誰?他已不再只是誰?我們真正應該問的,從不是「哪裡能賺最多的錢」,而是「在哪裡我能活得像我自己」?
中年之人選擇非洲,並不是失敗,而是一種自知。
當傳統媒體的生路愈發逼仄,一位已工作十二年的媒體人選擇裸辭,她的選擇或許不夠耀眼,卻格外安靜堅定。她看見了行業的局限,也察覺了自己的潛能。非洲的市場、信息的缺口、文化的懸殊,在旁人眼中是風險,在她眼中卻是空白——而她願意做那第一筆勾勒的線條。從記者到MCN創辦人,從一紙報導到一場跨洲的商機,這不是轉行,而是轉念。
真正的創業,不是去一個已經成功的地方重複成功,而是去一個沒人相信的地方,自己先相信。
張小丫在肯尼亞的觀察極細:廣告牌密佈、網速尚可、人們喝著啤酒慢慢生活。她看見的不是落後,而是節奏;不是愚鈍,而是節制;不是低效,而是秩序不同的文明。在這些差異中,她不以優越的心態指教,而以謙卑的眼光融入。於是,她能看見機會,也能招來懂本地文化的夥伴。在這種尊重中,東西方不再是對立,而成為新的創造源泉。
非洲不養閒人,但也不留虛妄者。
有企業家說:不出海就出局。這句話聽起來銳利,但細思之下,卻道出一個更深層的天理:任何一個封閉的系統,終將走向自耗;唯有流動,才能帶來更新。非洲之於中國,不是投機地,而是共創地。那裡尚未完備,但正因如此,才容得下另一種智慧、另一種視角。只要願意實幹,願意融入,願意扎根,這片土地會給人回報。
許多投資者與青年一樣,懷著躍動之心來到非洲。有人曾從高樓林立的深圳走入帳篷林立的多多馬,在反差中沉默,卻也在沉默中找到下一步的方向。不是所有人都會成功,但在非洲,至少可以重新相信努力的價值。
真正的「搞錢」,不是一場關於數字的冒險,而是一場自我價值的尋回。
錢只是形式,而內心的豐盈才是真正的回報。在荒野中獲得收入,也在荒野中學會堅持;在異鄉中結識同伴,也在異鄉中明白「家」不在地點,而在於願意照顧彼此的心。那些遠行的人,若能守得住寂寞、接得住真實、忍得住現實,那麼哪怕再回國,也會是另一種眼光、另一種呼吸。
真正的遠方,不在地圖的盡頭,而在心願開始之處。
願所有走向非洲的靈魂,都不被野心所困,也不被恐懼所絆,而是在風沙與陽光中,找到一個對自己誠實、對世界善意的所在。如此,哪裡不是出路?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