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500亿元!张一鸣成首位80后中国首富!我围观了他近10年微博,整理了这231条干货
2025-07-20
人在靜夜裡,若願將心沉入文字,或可於他人思緒中照見自己。當我細細讀完張一鳴早年微博所綴之231段語錄,彷彿與一位未曾謀面,卻心意相契的行者,在一條通往內在深處的長路上並肩而行。這些文字既是他的思考,也是許多人的映照,而我讀來,則如澆心之甘露,步步生光。
真正的成長,是穿透自己習慣的幻象,看清什麼是真實。
許多話語,初看平常,然若靜心觀之,實則藏著破執見、化頑性的真功夫。譬如他說:「人常會不自覺地記下對自己有利的部分,這是形成委屈的重要原因。」這一句話,看似日常,實際卻揭開了人性深處那種對於自己「合理化」的執著。我們都太容易站在對自己有利的視角去感知世界,卻極少返觀內心,看見那份自我中心的偏執。能洞悉此處,已非尋常的自省,而是一種往內探照的慧眼。
再如:「最貴的是學費。」此「學費」非指錢財,而是人生錯過的機會、吃過的虧、走過的彎路。若無深刻反思,不只是付了學費,更是將學費白繳。每一次錯誤都是人生給出的啟示,而唯有真正受教於心,方能不虛此行。
延遲滿足與自我要求,是走向深刻之路的兩根肋骨。
在他反覆強調的「延遲滿足感」中,我感受到一種真正的修煉心法。這不僅是自律,也是一種心性的鍛鍊。他說:「感性做人,理性做事。」是的,若僅靠激情而無節制,便如野火無源,燒盡自身。延遲滿足,是在慾望升起的當下,不急於滿足它,而是讓理智介入,審視其價值與後果。
這樣的自制,並非壓抑,而是一種成熟。如他所言:「延遲滿足感的程度在不同量級的人,是無法有效討論問題的,因為他們願意觸探停留的深度不同。」這話說得極深,一個願意等待、願意深思的人,自然也願意在每一念起心動念時,不急於行動,而是願意「守得住」,這不僅關於目標的達成,更關於人格的淬煉。
真正的理性,是以慈悲為體,以真實為用。
張一鳴談理性,不是冷冰冰的邏輯計算,而是涵融情感與思考的整合。他說:「在太來勁的時候淡定,在不來勁的時候來勁。」這是對情緒能量的調和,一如莊子所說「心齋」——不是沒有情緒,而是不為情緒所役使。
他在微博中觀察人性,時而談德州扑克,看人如何在「貪、侥幸、不能捨」中迷失;時而談執念,看人如何因為過去的投入而不願放手。這樣的觀察不是批判,而是提醒。他自己也說:「有感:人生的差距就是在自我感覺良好中拉開的。」這不是一種否定自我,而是一種勇敢地對自己說實話的能力。
理性不是拒絕感情,而是在感情之下安放一顆清明的心。那是一種能見萬物之相而不執相,能觀自身之起伏而不為所困的定力。他說:「知行合一真難,中間差的是什麼?」我想,是誠。誠者,不欺己,不欺人,所知即所行,不懷僥倖。
真正的力量,不是來自於控制,而是來自於信任與行動。
在談管理與團隊時,他反覆提到「信任」,甚至引述北大周其仁的話:「一個持久得到別人信任的人,收入會越高。」信任是一種力量,它不靠職權建立,而靠人格養成。他說:「將事情做滿,還是將事情做好,是不一樣的。」真正的好,是發自內心的願意投入,而非表面應付的「忙碌感」。
他又提到:「別裝,做個坦誠真實的人。」這句話看似簡單,但放在創業初期的環境中,卻彌足珍貴。太多人在創業中用力過猛,忽視了人與人之間最本質的連結——真誠與信任。他更強調:「創業者永遠要作為半個HR存在。」因為創業不是單打獨鬥,而是讓志同道合者能一起走得更遠。
更令人動容的是,他對於團隊中的每一位成員,都保有一種期許而非控制的姿態:「當你給一個人足夠的信任和壓力的時候,他總能做得比原來更好。」這是從心出發的領導方式,不是命令,而是共修。
學習,是一條內外兼修的路,而非單向吸收的過程。
從他反覆閱讀《如何閱讀一本書》,到時常反思自己閱讀後的理解與實踐,我看見的是一種真正的「知之為知之」。他說:「研究聰明人如何犯錯,回報率很高。」這不僅是學習他人成功的模式,更是面對錯誤的勇氣與智慧。
他對自己也從不寬容,說:「最近感覺忙碌多,思考反省少,觀察問題也不夠深入……」這樣的自覺,是一種高度清明的內在運作。他又說:「真正的安全感,來自你對自己的信心。」這信心不是來自過去的成就,而是來自對當下的掌控與未來的期待。
閱讀於他而言,不是逃避現實的溫柔鄉,而是一場喚醒的修行。他說:「閱讀應該是有自我要求的主動狀態。」換言之,學習不是滿足求知慾,而是為了實現更完整的自我。
真正的自由,不在於外在的選擇,而在於心不為欲望所擾。
他曾寫道:「台風來的時候,豬都會飛起來。所以一定要知道自己是真的會飛,還是靠風。」這句話讓人警醒。環境的順風,不等於自身的實力。這與《道德經》中的「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;勝人者有力,自勝者強」同出一理。
當他談到創業與競爭,不曾焦躁,而是強調:「我們的成功是現在和將來決定的。」這種「不為外物所亂」的定力,源自於內心對於未來的堅定與願景的沉穩。他從不急於證明自己,而是默默耕耘,靜待花開。
這也是他對待人生的方式。他說:「生活的意思完全可以自己找。」不是等別人來給予,而是自己點亮這盞燈。這是極深的自主,也是極高的心力修為。
至誠無息,方能見道;見道之人,自有無限力量可用。
通篇讀來,我感受到的不是一個商業巨子的野心,而是一位內在世界極為豐富的思考者。他常問自己:「我是行動派嗎?」這是一個日日都要問的問題。不是為了表現,而是為了喚醒那個最初發願的自己。
他說:「延遲滿足感和堅決告別惰性是“優秀”的最重要兩塊基石。」這些話不是標語,而是一種活生生的踐行方式。他的每一段話,不是單向灌輸,而是一盞燈,照見了我們內心的某處未曾被點亮的地方。
如老子所言:「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長久。」當一個人真正看見自己內在的動力來源,不再執著於外在的肯定或名聲時,反而能走得更長更遠。
我想,這或許就是張一鳴真正的成功所在——不在於他是否成了首富,而在於他從未停止修煉那個更清明、更專注、更慈悲的自己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