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“为什么公司宁愿花11K招新人,也不愿花9K留住老员工?”这是我见过最真实的回答
2025-07-20

穩定之下,不可忘記變化的源頭在己心。
近日,我常在沉思:為何老員工盡心竭力多年,仍抵不過一位新進者的高薪?這不是一紙制度的冷酷,也不全然是企業無情,而是萬象生滅有時、時勢流轉之理自有因果。企業之所以甘願高薪延攬新人,而不提薪慰留舊人,並非不見舊功,而是對“市場價值”這把尺的順應與依賴。

市場的價碼,不以情義為轉移,唯以“此刻可替代性”為基準。
當一人久居崗位,早成常態,便如桌上茶杯、窗前之樹,不再被細細凝視,亦不再被特別標價。即便他知流程、識人心,甚至默默承載風雨,但公司終會問:“若今日離開,可否明日即補?”倘若答案是“可以”,則此人即為可流通之資產。若否,則是企業之核心壁壘。惜乎,多數人雖勤勞,卻不自覺強化“不可替代”的價值,而只是日復一日地堆疊疲憊,卻未更新心志,遂被新來者輕輕取代,心中自是憤懣。

經驗如積土成山,若無風雨引爆,終難顯其勢。
公司願意開出11K給新員工,因新人尚未定型,仍具成長的可能;如同一塊尚未雕琢的玉石,在企業眼中或許比一尊既成的石像更具未來想像。這種投注,是一場“投資”,而非“獎賞”。而9K的老員工,儘管已熟稔業務,卻被視為“穩定資產”,非未來增長引擎。這種心態,也提醒我自己:不求日新,則難免為人所替。

老員工最致命的風險,是停止自我“標定”。
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職場行情。如同股票之於市值,職場人也有自己的流通價。只是太多人在安穩中停滯,不再測量市場,不再主動定價自己。久而久之,不是價值降低,而是價值“可見度”下降。企業不是惡,但它需要持續為自己尋找成本最優解。

要超越“被定價”的命運,必須學會自我增值與轉換。
我學會,每年至少一次重新梳理自己的技能表,對照市場之需,看看哪些能力被淘汰、哪些正在興起。這是一種修心,也是一種保命。不是為了炫耀多能,而是讓自己在風來時,仍能穩行,不被捲走。若職場是一張棋盤,那麼“再被需要”的可能,就是我最重要的倚仗。

保持“初學者心態”,是不被歲月困住的鑰匙。
年齡增長不必然意味機會減少,真正讓人無法再獲信任的,是心態的老化。許多人,在企業中待久了,覺得自己應得一切。這份“我配得”的心,會悄悄磨損掉謙卑與進取。於是公司給了新人希望,卻給了老員工失望。但錯的,不是新人薪資高,而是我們失去了讓自己值得更高薪的能力。

財富不是用來衡量價值,而是用來換取自由。
我從未羨慕那些年薪翻倍的人,我羨慕的,是能選擇自己想要生活的人。一位朋友說,他離職時心安,因為賬戶裡的存款可以支撐他重新開始。那不是錢的力量,是“重新選擇權”的力量。在當代職場,沒有什麼比“我可以隨時離開”更讓人自由。這自由,靠的不是僥倖,而是長年積累。

“公司不給我加薪”不是問題,“我值得加薪”卻未被發現才是關鍵。
真正令人難過的不是倒掛,而是倒掛之後只能忍氣吞聲。一位學長說過,當你還需要靠別人的認可,才能肯定自己的價值,那麼你永遠都在乞求生活。但若你敢於跳出既有邊界,敢於問自己:“我還能去哪裡?我還能做什麼?”那麼即使現在落後,也只是片刻的逆風。

看透倒掛的本質,是一場關於自我價值的修行。
這不只是薪水的爭論,更是心態的修煉。當我們以為“被看見”就是全部的價值時,就早已將主動權交出。職場永遠不會為某一個人停留,它像一條奔湧的河流,你若不自划,便只能隨波漂泊。真正的修行,是在所有不被理解、不被賞識的日子裡,仍然選擇繼續練劍,等待時機一至,拔劍出鞘。

真正的強者,不怕被低估,只怕自己低估自己。
我常告訴自己,不為眼前的不平而苦惱,而為未來的不足而警醒。別人如何對待我,或許無法控制;但我怎樣更新自己,卻永遠掌握在手中。就像農夫在荒年仍播種,他不是為眼前收穫,而是相信季節終會轉暖。

寫到此,我願與曾被倒掛、也許此刻正心灰意冷的人共勉:
不要等公司定義你價值,而是用行動讓自己成為市場上“值得競價”的人。你不是那9K的可憐者,也未必是那11K的幸運者,你是價值的創造者,是一個可以自我翻轉的力量中心。

讓我們在職場這條漫漫長路上,帶著清醒的頭腦與柔軟的心肠,不急於證明,不倉皇於比較,只是穩穩地,深深地,走好每一段自己的路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