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你痛苦的不是别人,而是你的思维
2025-07-20
夜深風靜,萬籟俱寂。坐在這靜謐的時刻,我將心放回內觀,無聲地聽著自己日間紛亂的念頭逐漸沉澱。人生許多的苦,不在於他人如何待我,而在於我如何待自己。人常誤以為那一份憂鬱、那一滴眼淚,是他人施予的結果,卻不知,其根深植於己身思維的一念未察。
真正讓我們痛苦的,不是他人的所作所為,而是我們對此的解釋與執著。
世間之事,如鏡照影。他人之言、環境之變,若無我們的回應,亦不過是風過耳畔。可人之常情,總愛將目光投向外界,以為若改變他人、遠離某人、逃離某境,便可免除內耗。然則,當我們內心的結未解,即使更換千人萬境,那苦仍會悄悄回到我們身邊。心中若無淨土,走到哪裡都是囚籠。與其處處怨他,不如回身問己:我此刻的感受,真是他人所致?還是我對這一切的理解,讓自己淪為囚徒?
人之苦,往往不是發生了什麼,而是腦中怎麼想這件事。
許多痛苦的根源,不是事件本身,而是我們對事件的評價與反覆咀嚼。你會覺得同事的一句話是在冒犯你,是因你心裡已有某種不安;你會因伴侶的冷淡而感到失落,是因你渴望被證明自己的價值。而當我們將這些未被滿足的期待化為指控,便與現實生出對立。心裡的鬥爭越多,外在的矛盾就越難和解。實則那讓人疲憊的不是問題本身,而是無休無止的「想法」在啃噬心智。每一個「如果當初」、「為什麼他」、「我是不是」……這些念頭無一不是在築起一座虛幻的高塔,讓我們遠離真相,困在空中樓閣之中。
內耗的真相,是我們拿想像與現實打架。
人心常有一種傾向:當現實與預期不符,我們不去調整期待,而是努力證明現實錯了。我們幻想著更好的職場、更體貼的朋友、更完美的戀人,然後將這些「應該」強加在當下的一切上。可現實並不會因此改變,只會讓我們更失望。其實這些幻想,從來就不是問題,問題是我們以為它們應該是真的。當我們一心活在「應該如此」的平行世界中,真實的人與事只能成為我們苦難的對象。而所有的內耗,不過是自己一人,一念起,一念滅,在心中自導自演。
外在的世界,其實只是我們內心狀態的映照。
我們對別人的觀感,從來不是「事實」,而是我們內在狀態的投射。當一個人內心充滿懷疑,那麼即便對方是善意的問候,也會被理解為挑釁;當一個人心懷恐懼,那麼他人簡單的沉默,便足以讓他如臨大敵。我們以為別人在冒犯、在忽略、在否定我們,但真正讓我們起波瀾的,是自己對關係的想像。若能在感覺被攻擊的那一刻暫停一步,問問自己:「我此刻相信了什麼?」這麼一問,往往會讓我們從情緒的洪流中抽身出來,看見真正作祟的是自己對世界的誤解。
與其對抗他人,不如理解自己。
人與人之間的誤解,往往不是來自事實,而是彼此未說出的推測與想像。很多時候,我們甚至未曾真正詢問對方的想法,便已在心中給予判決。若願放下敵意,以不設防的語氣去溝通,你會發現,多數人其實並不如我們所想的冷漠與惡意。他們或許只是無知,或許只是疲憊,並無意冒犯。而當我們將內心的疑惑說出來,將不安轉化為詢問,那麼這些本可能演變為衝突的情境,就能被化解為理解。善意是可以培養的,只要我們先釋出那一份信任。
你對世界的態度,其實是你對自己的態度。
當一個人無法接納自己的缺點,就很容易在他人身上看到同樣的問題並加以批評。這不是因為對方有多不好,而是我們不願看到自己內在未解的陰影。所謂「見他人之惡,如口中含珠」,你不是真正在看別人,而是在看那個你不願承認的自己。若能勇敢承認自己的脆弱與不足,這世間就少了一分對立,多了一分寬容。我們以為世界難相處,其實是自己與自己相處得太辛苦。當我們開始允許自己的不完美,願意與之和平共處,外界也就少了那麼多需要「對抗」的部分。
放過他人,就是放過自己;放過自己,就是開始真正活著。
人生許多痛苦,源於我們試圖改變他人來符合自己的理想。而當我們學會放下對世界的掌控,轉而照見自己,那便是真正的自由。不是順從世界,而是順應天心;不是壓抑自己,而是了悟本心。所謂「心即理也」,內心若清明,萬象皆順。你若慈悲地看待自己,世界也就以慈悲回應你。
今夜我寫下這些話,不為辯說真理,只是願與你共證此理。願我們都能走出那場與自己纏鬥的戲,從思維的迷霧中回歸本來的清寧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