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再见爱人4》揭露一个残酷真相:神圣和道德,会让婚姻变得很低级
2025-07-20
夜深人靜,燈影浮動,窗外只有蟲鳴與月色,而我靜靜坐在這裡,思索一個問題——婚姻,究竟是什麼?它是否如我們從小聽來的那樣神聖不可侵犯?又或者,只是一場關於人性、需要與成本的長期協議?這些思緒如水般緩緩流動,在心中交織成一幅靜默卻深邃的畫卷。
婚姻之所以讓人窒息,是因為我們錯認了它的本質。
人們總是習慣為一段關係尋找崇高的名目,說婚姻是神聖的,是道德的責任,是靈魂的契約。可當我真正靜下心來看見那一對對坐在婚姻裡疲憊不堪的臉龐,那些在柴米油鹽間彼此冷淡甚至怨懟的目光時,我便明白了:是神聖與道德的標籤,令這段關係背負了不堪的重。將婚姻神聖化,等於讓它脫離了人的尺度,它便變成了懲罰人的牢籠。人性的柔弱、變化與不確定,本就不適合被某種道德標準永久約束,而當我們強行讓人性與神聖捆綁,那原本用來連結彼此的關係,就成了壓迫與失語的起點。
婚姻不過是人性脆弱之下,一種現實的安排。
我誠懇地相信,人需要連結,也需要規範。我們渴望親密,卻也害怕失控。於是,婚姻這個制度便誕生了:它像一道壩,阻擋著人類無盡的性本能與情感波動,使社會不至於混亂,使個體的情感不至於四處漂流。這並不可恥,也無需拔高。婚姻的價值,不在於它有多高尚,而在於它在現實中的穩定作用。然而,當我們忘了這點,反而將婚姻視為道德的神壇,便開始以「應該」要求對方、要求自己——應該忠誠、應該相愛、應該永不改變,而這些「應該」,最終成了兩人間最深的隔閡。
婚姻之中,人的超我才是真正的守門人。
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看,人的道德感不是天生的,而是從父母、從社會中學來的。我們內化了那些「可以」與「不可以」,才有了所謂的自律。在婚姻裡,真正能夠守住忠誠與節制的,從來不是誓言,而是這份已融入血肉的內在超我。當一個人一次次地在誘惑與衝動中停下腳步,記得代價,記得責任,那條通往成熟的神經路徑便悄悄建立。可若這份節制僅僅來自外在的壓力,而非內在的選擇,那它就極易崩潰——成本低了,誘惑高了,自律便會像塵埃一般被風輕易吹散。
出軌的本質,是人性與制度之間的拉扯。
我們常說出軌是道德問題,其實,它更是經濟學問題。在婚姻制度下,出軌需要付出代價:被揭穿的風險、離婚的成本、社會的眼光、孩子的撕裂。而人會衡量——如果代價高於回報,便選擇克制;若代價看似可承受,便悄然出軌。這種「核算」聽來或許讓人心寒,但卻極為真實。人的行為,很少出於純粹的善惡判斷,多數是在現實條件下做出的選擇。我們不必因此責怪人性,而應該更深刻地認識到——制度之所以存在,是因為人性本就不穩定,而婚姻之所以需要思考,是因為愛本身無法固化。
一段穩定的婚姻,來自雙方願意共同承擔不完美。
每個人都有需求,有時是陪伴,有時是認可,有時是欲望,這些需求未必能在婚姻中全然被滿足。若一方總以「你應該滿足我」的姿態去要求對方,關係必然逐漸沉重、破裂。婚姻的智慧,在於了解它無法全然成全我們,但它能部分支撐我們的生命。如同房子不會給你風景,但能擋風遮雨。我們應當從「索取者」變成「共建者」,不再苛責對方做我們內心的神,而是與他並肩修一所人性的居所——有窗、有門、有縫隙,但也有溫暖與煙火。
成年的幸福,在於能自我滿足,而非期待完全的對象滿足。
有些人把愛人當作父母,想從中獲得無條件的照顧與回應,那是內心尚未成熟的表現。當我們長大成人,便應學會照顧自己。能靜靜泡一壺茶、獨自走進書店、在擁擠城市中尋一片安靜,這些自我安放的能力,才是我們與婚姻和平共處的根本。一個內心飽滿、情緒穩定、對世界有好奇與尊重的人,不會將另一半變成情緒垃圾桶,不會把婚姻變成救命稻草。他知道,婚姻是合作而非救贖,是同行而非依賴。
婚姻需要被重新理解,才能被溫柔對待。
當我開始放下對婚姻「應該如此」的幻想,它反而變得真實與可愛。我不再將它看作神聖殿堂,而是一條兩人共行的石徑——有時泥濘,有時風景。婚姻,不是用來證明愛,而是用來承載愛;不是用來懲罰彼此的不足,而是用來接受彼此的有限。當我們不再強求婚姻回報什麼,而是問:在這段關係中,我能夠給什麼?那份給予,便成了愛的真義。而婚姻,也將從一道枷鎖,變為一道門,讓我們看見更寬闊的自己與對方。
人性並不可恥,需求也無需壓抑,只要我們學會與之和平共處。
我們會渴望、會動搖、會疲憊、會懷疑,這些都是真實的部分。重要的不是否認它們,而是理解它們背後的動力——不安的心、未被看見的渴望、未被承認的脆弱。當我們能與這些面相對坐,像對待老朋友那樣不躲避、不責怪,它們就不會再驅使我們去做破壞的事。這是成年人的功課,也是婚姻中最深的修行:不在完美中尋找安全感,而在不完美中學會安住與選擇。
婚姻不是終點,而是一面鏡,讓我們看見自己未完成的部分。
我常覺得,愛情如月光,迷人卻易碎;婚姻如清泉,平淡卻深遠。走進婚姻,不是尋找永恆的浪漫,而是練習如何在凡俗中不失真心,在日常中不忘溫柔。如果有一天我們都能明白:婚姻的意義,不是讓我們擁有某人,而是讓我們學會怎樣更好地與自己和他人共處,那麼婚姻也許不再窒息,而會成為靜謐湖水中相對微笑的一葉扁舟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