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叫你参加饭局,别再傻傻回复“我有事”,高情商的人都这样说
2025-07-20
夜深如水,風聲靜靜,一盞燈影灑落在書案之上,我提筆寫下這封內心的回信。這些年,與人往來的時光教會我一件看似微小,實則深刻的事:如何說“不”。
世人常言,要成事多靠「人情」,而不擅長拒絕的人,往往誤以為凡事都得應承,才顯得合群、得體、有修養。可久而久之,答應多了,自己卻累了。才發現,真正的情分,不在於每次都答應,而在於在說「不」時,依然能讓彼此的心不生隔。
拒絕的能力,是一個人內心穩定的顯現。
我年少時,總覺得拒絕是種冷漠,似乎一說出「我不能來」「不方便」便會傷了人情。於是多次勉強自己赴不願之局、說不情之語,回過頭來卻只覺空乏無趣,甚至有些失落。那並不是人際的連結,而是一場自我犧牲的消耗。
後來,我慢慢學會,一個人若總是委屈自己來維護關係,終會在疲憊中遠離真正的自己。而那種內心的遠離,是再多場飯局也換不回的。
真正讓人安心的關係,是容得下拒絕的。當一份邀請來臨時,若我心知無法赴約,我學會了溫和地說出:「這次我恐怕趕不上,不如我們改日一聚。」一句不長的話語,既交代清楚,也保留了彼此的體面。
清楚說明自己的立場,是對他人最深的尊重。
我曾目睹一位朋友陷入一次因為「不好意思拒絕」而造成的困局。原本只是對一場飯局有些勉強,卻因一句模稜兩可的「看看安排」,被對方誤解為「願意參加」。最後臨時推脫,引來誤會與不悅。那一刻我明白,模糊不明的回應,表面是禮貌,實則讓對方無所適從。
若我們早些學會以平和真誠之語,明確表達意願,往往能免去許多誤解。所謂「話要說得體,意要表得明」,拒絕並非傷人,而是一種情商與責任感的結合。
婉轉的表達,是心中有他人的善意延伸。
有時拒絕並不難,難的是讓對方在被拒之後,仍感受到尊重與被看見。我曾經在不願參加的聚會中,學會這樣說:「這段時間身體需要休息,不敢耽誤你們的歡聚。不過若有下次安靜小聚,一定算我一份。」
這番話不是虛偽,也不是敷衍,而是一種平衡的拿捏──坦白說出無法出席的原因,又留出未來可能的空間。這樣的語氣中,既有自己的分寸,也有對對方心意的回應。人與人之間的感受,往往就在這些細節裡。
若只說「我有事」,聽起來冷淡無情;若多說一句理由,便成了體貼與共情的橋梁。
換位思考,是懂得尊重的源頭。
有時,我在準備回絕邀約之前,會在心中默默問自己:若我是對方,聽到這番話,會作何感受?這不是妥協,而是一種理解的練習。
真正的高情商,不是八面玲瓏,而是從對方角度出發,體察其意,照顧其心。這樣的溫柔與智慧,不需要高聲張揚,只需一句「改日再聚」「這回不巧,感念你邀我」,就能讓對話充滿溫度。
世間多是面子與情緒交織的場域,而一個懂得為人設想、能替他人留台階下的人,往往最讓人安心。因為他不以自我為中心,而是願意共處於一種彼此尊重的節奏之中。
真正深厚的關係,不在乎一次邀約的成與否。
有些人擔心拒絕會影響關係,我卻覺得:一份經不起「不」字的情誼,本就不夠牢靠。真正的朋友,懂你為何婉拒,不會因一次不到場而心生嫌隙。反之,若總因為怕得罪而強撐著赴約,久而久之,這段關係也會被勉強與壓抑浸泡成苦。
我開始學著這樣與人相處:重要的朋友,我會以心交心,若無法赴約,也不會避而不談;不熟的邀請,我會以得體措辭道謝,既不造作,也不輕慢。
「情不言盡而意自達」,那份分寸感,是修來的。
為自己留白,是對時間的敬重,也是對生命的慈悲。
曾有段時間,我幾乎每週都有聚會邀約。一次次赴宴之後,我突然發現自己好久沒靜下心來做一件真正想做的事──無論是閱讀、書寫,還是與親人散步。那一刻,我才驚覺:若不學會拒絕外界的熱鬧,就無法聽見內心的寧靜。
人生的高明處,在於能知何時向外,也能知何時歸內。我們不是為了成為眾人眼中的合群者,而是要活成內心安穩的自己。
溫柔說“不”,是一種自持,更是一份成熟。
說「不」不是冷漠,而是一種界限感;說「不」不是自私,而是對彼此的清明交代。在這個邀約頻仍、社交氾濫的時代,學會在不失禮貌中堅定己意,是我們給自己最好的禮物。
願我們都能溫和而堅定地活著,能說「是」,也敢說「不」。不因應酬而疲憊,不為取悅而扭曲。在真誠與尊重之間,找到剛好的平衡;在相遇與別離之中,活出自在的節奏。
夜已深,窗外月明如洗,心靜如水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