改变自己的最快方式:多巴胺熔断
2025-07-20
夜風輕起,窗外蟲鳴細細。我握著筆,沒有急著寫,先讓茶慢慢回甘,心慢慢沈靜。這幾年我常常在想:在這個萬物皆可即時的時代裡,人該如何與自己安住?我們被推動得太快,也被吸引得太深,很多時候不是我們選擇了生活,而是生活以某種方式選擇了我們。但若想活得不慌亂,就必須先找回那顆原本不動的心。
人會沉迷,不是因為貪,而是因為缺乏內在的重心。
我曾經一整天陷入短視頻的連播裡,腦袋像被輕微麻痺,身體沒動,時間卻像被掏空,過後只剩一陣空虛。原以為是偶然,後來才明白這是一種結構性的安排。這個世界,早已不是單純的工具世界,它是由無數個精準演算的「設計者」構成的。他們不眠不休,不是為了瞭解人性,而是為了利用人性。注意力是資源,時間是商品,而人,若無明心,就只能成為代價。
多巴胺不是錯,它只是渴望立即回應的天性本能。
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看,我們的大腦在受到獎勵時,會自然釋放一種名為多巴胺的物質。這種化學訊號,會讓我們感到興奮、快樂、甚至渴望更多。它本無善惡,但被操控、被放大、被重複利用之後,便成了心靈的糖衣毒藥。我觀察到這個社會正在迅速從「價值導向」轉向「刺激導向」,從深思熟慮轉向短促反應。每個人都習慣於滑動、點擊、獲得一瞬的滿足,但也因此慢慢失去了面對「無聊」的能力。一個人若無法與自己的沉默共處,他便永遠只能活在他人的程式裡。
真正的自律,不是與誘惑對抗,而是轉身朝向更深的渴望。
那些讓我們上癮的設計,是基於一個前提:我們無法忍受空白。所以我們才會不停點開應用、刷新頁面、跳轉短劇,只為逃避那一刻內心的寂靜。但若靜下來觀照,就會發現,其實那份「無所事事」的焦躁,是我們與自己斷裂的證明。一位禪師曾言:「你若能坐,看雲過而不動心,你便得自由。」這種自由,來自於對自身節奏的重新接管。不是硬撐,也不是隔離世界,而是把注意力的主權,重新還給心體。
斷多巴胺的癮,不靠壓抑,而靠轉化與升華。
有段時間,我練習早晨不碰手機,起來就泡茶,坐一會兒,再去寫字。前幾天特別難熬,彷彿整個人少了一塊東西。但幾週後,我感受到一些微妙的變化:我能更快進入專注狀態,對於思緒起伏也能多一分覺察。後來讀到一篇神經學研究,說這就是多巴胺「重新校準」的過程。它不是斷掉愉悅,而是從即時愉悅,轉向深層愉悅。當我們停止被外界刺激牽著走,轉而尋找由內而發的喜悅,那種滿足,是更長久的,是更穩定的。這便是內啡肽的作用——來自內在付出與成就之後的欣慰,它不是尖叫,而是一種靜靜的微光。
人生若僅尋求刺激,便終將失去對意義的感知。
現代人最常說「想過有趣的生活」,但我漸漸覺得:「有味的生活」,或許才是更真實的目標。有味,是願意熬,是甘於淡,是能夠把平凡中的細節讀深。內啡肽給予的快樂,正來自這種「願意投入」之後的甜。它像跑步到某一里程後突然湧上的喜悅,也像讀書一夜後終於通透某個難題的悸動。那是一種與自己和解後的自在,不是浮動的興奮,而是沉著的滿足。一個人若學會用內啡肽滋養自己,他將不再輕易依賴外界提供的多巴胺點滴。
中年是一個轉化的關口,是由外求轉向內造的門。
人至中年,欲望未滅,體力漸衰,責任漸重,內外皆動。此時若不懂得養心,便極易陷入日復一日的麻木之中。但若能在喧囂中保持一份清明,便是轉化的契機。我有位朋友,三十多歲才開始規律運動、早起讀書,五年後身體康健、事業穩定、心也變得平靜。他曾對我說:「我不是變得更自律,而是終於聽懂了自己心裡那個聲音。」這聲音不是責罵,也不是勉強,而是一種穩穩的慈悲:對自己的期待,對生活的敬意。
破局的開始,不在於抵抗誘惑,而在於看清背後的機制。
當我明白,設計者們不是要幫助我完成生活,而是要讓我困在產品中,我便不再對自己責備。這世界的確充滿精心安排的陷阱,而我們所需的,不是無懈可擊的意志,而是一種更深的覺察力。知其然,方能不被帶走。正如陽明心學所言:「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。」唯有從知開始,方可生出行動;而唯有在行中堅持,知識才會成為力量。
讓生活回到心的節奏,才能長養真正的自由與快樂。
不再為紅點而動,不再因推薦而點,不再靠獎勵驅動行動,而是讓自己回到那個知道自己在做什麼、為何而做的狀態。一念回光,就是轉機。願我們不再以碎片養碎片,不再以短促換短暫,而是養成一種長時段的穩定與專注。讓喜悅成為一種內部湧現,而非外部刺激的結果。
人活著,不是為了時時「快樂」,而是為了日日「清明」。真正有力量的人,不是那些時刻興奮的,而是那些能與無聊共處、與自己對話,並於靜中生慧的人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