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《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》:爱自己的5个层次(永久收藏)
2025-07-20

夜深人靜時,我總愛把燈光調暗,讓書頁成為唯一的光源。這時候,心最柔軟,耳最靜,回憶與感受像潮水一般慢慢退下,只剩下一顆心與世界對話。今晚,我坐在書桌前,心中響起一句話——「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。」這是一句遠方的召喚,也是一句對內在的回望。它不只是走向自由的標語,更像是心靈復原與重生的地圖。

愛自己,從照顧自己的身體開始,這是最基本、也是最被忽視的仁心。

我們常說要自愛,但愛並不抽象。它首先是身體層面的慈悲,是在痛苦時為自己擦藥、疲憊時為自己尋一處歇息之地。曾讀過一位女子的生命故事,在那極端控制與冷漠中長大的童年,她無數次在傷痕中自行縫補,無人問津,也無人庇佑。但她學會了——若不為自己清洗傷口,這身體便會潰爛;若不為自己擋下暴力,靈魂就會沈入泥沼。於是她開始守住一個最小的邊界:不讓身體再被任意對待。這是自愛的起點,是「良知」在身體層面的自然流露。當我們懂得對自己輕聲說:「這樣太痛了,我不再讓你忍下去」,那一刻,心與身才真正重新結合,成為一個不再分裂的人。

豐富自己的內在,是愛的第二重境界,讓心不再荒蕪。

若說照顧自己是讓肉身免於破碎,那麼學習與成長則是讓靈魂不致枯竭。她生於垃圾場,卻以書為路,走向了山外的世界。不是因為她不怕苦,而是她知道,如果不離開那片土地,她終將被同化、消磨、瓦解。她開始讀書,自學,詢問,不斷將陌生變熟練,將羞愧變堅持。書不只是知識,它是另一種呼吸,是給心靈開一扇窗。每多懂一點,就離自由近一分。這讓我想起一句話:「靈魂之所以能飛翔,是因為它背後有看不見的翅膀。」而那雙翅膀,就是我們默默努力為自己編織的能力。豐富內在,不是為了證明什麼,而是為了在這個不確定的世界裡,為自己建一座確定的小屋,無論外界風雨幾何,內心有光不滅。

真正的愛自己,是坦然地接納自己的過去與不完美。

當一個人從泥沼中走出,最難的不是清理衣角的污泥,而是清除心中那一聲聲責難與否定。她進入名校之後,一度自卑至極,覺得自己不屬於那裡——那裡太乾淨,而她太骯髒。可是後來她明白:「不管你來自哪裡,決定你是誰的,是你自己。」自卑的根,其實源於我們不願意認同自己的來處。當我們否定自己的出身、經歷、創傷,便是把自己的根斷了。自愛,不是將自己包裝成他人期待的樣子,而是在心裡對自己說:「我雖曾跌倒,但我依然是我。我完整地承認自己,連同那些裂縫。」這是一種心體的轉化,從對抗自己到與自己共處,從逃避過往到擁抱曾經。

釋懷過去,不是遺忘,而是將仇怨煉成慈悲。

過去傷過我們的人,未必值得我們再提起,但如果不釋懷,他們將永遠居於我們心中,繼續消耗我們的力氣。她曾試圖為父親的錯誤列罪狀,兩年後卻只得到更深的疲憊。最終,她不再是為了「讓父親付出代價」而放下,而是為了「讓自己重獲自由」而放下。這樣的愛,是一種成熟的慈悲,是從糾纏中解脫的力量。有時候我們以為,放下就是縱容,是妥協,但真正的放下,是對自己深深的饒恕,是從心底說:「我不想再為他人的罪,懲罰自己了。」心若放下了,不等於忘記,而是願意重新出發。這是心體的釋懷,是天心的流轉,讓我們從執著中回到當下。

擁抱傷痛,是最高層次的自愛,它不是結束,是一種重生。

有人問:「既然那麼痛,為何不忘了它?」但有些傷,是忘不了的,它已經成為我們的一部分。她被兄長威脅、被父親漠視,她害怕、絕望,但最終,她選擇把這些寫下來,將它們化為一頁頁文字,讓黑暗走出內心,曝曬於陽光之下。這並非簡單的回憶,而是一次一次對心體的整合。當我們願意正視傷痛時,它便不再只是創口,而會成為我們的力量之源。正如佛陀所說:「苦即是道。」不繞過痛苦,不壓抑傷痕,而是與它們共處,直到有一天,我們可以對著那些曾經的崩塌微笑,說:「你成就了我。」

這種擁抱,是一種自我修復的天機。它不是讓我們強迫原諒,而是允許自己走得慢一點,再真一點,讓心有足夠的空間去呼吸、去明白——我不需要完美,我只需要真實。

在一段訪談中,她說:「我屬於那座山,巴克峰,它塑造了我。」這句話讓我想起天地萬物的共性:每一座山都有風暴,每一條河有渾濁的時刻,每一朵花也有過被踐踏的痛。但它們依舊存在,依舊以自己的方式綻放與流淌。

人生的意義從來不是擁有一段無風無雨的旅程,而是我們如何在風中行走,在雨中微笑,並終於在某一日,輕聲地說:「我不再害怕了,我願意愛自己,像山一樣深、像鳥一樣自由。」

這五個層次的自愛,不是線性的道路,而是環環相扣的圓。我們可能在照顧自己時想起未釋懷的過去,也可能在擁抱傷痛中發現新的學習動力。愛自己,不是一項完成式任務,而是每日、每刻、每一念的實踐。正如陽明先生所言:「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。」願我們的每一次自省、每一份溫柔,最終都能落地成行,照亮內心,也照亮世界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