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2岁出道年入百万,当红时父母断她“钱路”,如今15岁的“小芈月”怎么样了?
2025-07-20

在靜夜之中,月色如水,萬籟俱寂。我靜坐書案之前,思緒如微風掠過湖面,心中泛起一層層漣漪。世間萬象,如夢似幻,人的命運亦如浮雲變幻莫測。而在無常之中,有一條路,悄然貫穿,既不是向上競逐之階,也非向外索取之徑,而是向內求明、向心而行。

人的一生,若只為名利驅馳,終將耗盡靈魂之光。

我曾靜觀一位名叫劉楚恬的孩子,自幼成名,聲名鵲起。年僅兩歲,便踏入鏡頭之下;六歲時,已成千家萬戶熟知的“小芈月”;九歲之年,登上春晚之巔。年少之身,承載萬千目光與期待,若換作常人之眼,恐只見金錢與名氣的誘惑。然而她的父母,卻選擇在那最燦爛之時按下暫停鍵,不再讓孩子暴露於浮華之中,而是靜心教養、回歸學業。

他們的心,並非不識利之所在,而是洞察利之虛妄。如老子所言:“名與身孰親?”他們知曉,真正為人父母者,當以心體相繫,視孩子為一顆待開的蓮種,而非可供采摘的金果。他們願將光陰投注於陪伴與培養,任由這朵蓮在無聲中綻放,而非讓她在萬人仰望中枯萎。

唯有見天地之遠,方能為孩子種下不被風雨摧折的根。

我亦見另一童星——紅孩兒趙欣培。從電視機前的小兒郎,到今日中科院的博士,他的轉變看似神跡,實則來自父母兩度關鍵之抉擇。一次在成名之後,一次在成才之前。他們沒有將成功視為終點,而是將孩子內心的興趣作為指引。他喜電腦,則為之購機;他困於前途,則鼓之以氣。正如《中庸》所言:“君子素其位而行,不願乎其外。”其父母非求一時之利,而是守一世之道。

此處之“道”,不在於外在成就,而是順其性情,助其完成那原初的、獨特的天命。人生如器,每人皆有其形,每人亦有其用。父母若能洞察此器之性,則可為之“因材施教”;若只欲以一式鑄萬器,則終致破碎而無成。

人生最隱蔽的悲劇,往往發生在最熱鬧的掌聲之後。

有位少女,名為凱莉亞。她的臉成為萬千人歡笑的來源,卻未成為她自己歡笑的起點。自三歲起,她被訓練著微笑,被要求著美麗,被期待著永不出錯。而她在節目上說:“我不知道我喜歡什麼,我只想讓媽媽開心。”語出平淡,卻如針刺心肺。這不是一個孩子應該說的話,而是一位被捨棄自我、只為他人而活的靈魂所發出的求救。

一朵花若總為他人盛開,卻從未曬過自己的一縷陽光,它終會凋零於最不該枯萎的季節。凱莉亞的離去,不是因為不夠優秀,而是從未被允許成為真正的自己。這一生,她用微笑為母親贏得掌聲,卻未曾用微笑為自己點亮心燈。這正是佛所說的“外求之苦”,人若背離本心而活,則日日如身披鎧甲,步步似履薄冰。

真正的教育,不是父母塑造孩子的模樣,而是幫助他們發現自己。

有一名叫小曼的女孩,因父母之意,被迫嫁人。她原本是班級中的中堅,卻被遮蔽了升學的消息,只因她是一個“女孩”。這些言語,並非只是陳腐,而是深藏的咒語:“你不值得夢想,你不配選擇。”她曾掙扎、曾逃離、曾自學,只為回到屬於她的課桌前。這不是一場普通的教育之路,而是一場與宿命抗衡的修行。

她的父母,或許認為這是“為女兒好”,卻未曾看見這“好”的背後,是一把悄然切斷夢想的剪刀。如莊子言:“傷人之心,謂之仁;破人之志,謂之義。”這樣的仁義,只是空殼。真正的愛,是理解,是尊重,是允許孩子成為自己的那份耐心與信任。教育若只見當前一時之苦樂,而無長遠之慧眼,則如夜航之船無燈,只能任其漂流。

父母的格局,決定孩子心靈的廣度;父母的心量,是孩子精神的容器。

在書中看到一句話:“教育能否幫助孩子培養以品格與美德為核心的積極天性,才是成敗之關鍵。”這句話,在我心中沉澱良久。是的,一個人立身於世,真正的根基,不在於外在知識,而在內在的德行。這德行,來自生活中父母的舉止言行,來自每一頓飯前的問候,每一次吵架後的理解,每一次失敗中的陪伴。

許多人誤以為教育就是上好學、考高分、進名校,但我更願意相信——教育,是讓孩子擁有溫暖之心、堅定之志與寬廣之目。教育,是教會孩子如何面對失敗、如何接受自己、如何珍愛世界。教育,是教會孩子,人生非直線,而是一場修行,每一步都需自知、自省、自強。

陪伴與時間,是最珍貴的養分,遠勝黃金與書卷。

有時我想,那些真正成才的孩子,未必都有名師指點或富貴之源,但必有願意為他們撐傘的人。那是一雙懂得傾聽的耳朵,一隻在夜裡握著他們的手。父母若能靜心傾聽孩子的夢、一起攀爬山丘、在挫敗時不斥責、不強迫,那孩子的心,如草原上的風,終將自由流動,迎來晴空萬里。

心靈的豐盈,需多樣性滋養;世界的寬廣,來自內在的自由。

教育不只是學堂之事,更是山水之旅。一場博物館的遊歷,一本散文的閱讀,一次音樂會的靜坐,皆可為孩子的靈魂開窗。如同自然界中物種越多樣,整體越有抵抗力,人的內心亦需多重支撐。若只是考試與分數所構成的人生,必將脆弱如紙。唯有多一份閒適,多一分好奇,才能讓心之根系深入泥土,面對風暴也不倒塌。

孩子的靈魂,需要甜蜜的關愛,也需要苦澀的歷練與堅定的骨氣。

有位校長說,教育要“先放糖,後放鹽,再補鈣”。愛與關懷,教會孩子熱愛世界;挫折與磨難,讓他們擁有承受風雨的肌理;而自立與堅強,則成就他們作為人的脊樑。教育不是把孩子塑造成完美,而是教他們在不完美中走得穩、走得正、走得長遠。

當孩子遭遇錯誤,我們不該怒斥他為何犯錯,而是與他一起穿越錯誤的迷霧,找到再起的路。如此,他不會因一次失敗而跌落谷底,而會因一次錯誤而更加強壯。如佛陀所言:“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。”教育,是讓孩子理解:一切都是過程,苦亦能轉甘,失亦能為得。

所有真正的成功,皆源自一份安靜的內在與無懼的心光。

我願所有的父母,都能看見,孩子非為我們而活;他們來到人間,是為完成他們自己的因緣。他們不是我們夢未竟的延續,而是另一段旅程的開始。我們能做的,不是為他們鋪平道路,而是做那一盞燈,在他們看不清的時候,靜靜亮著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