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“他们那么懒,怎么还那么有钱?”
2025-07-20

他們那麼懶,怎麼還那麼有錢?這個問題乍聽像是嫉妒的牢騷,其實隱藏著深層的經濟錯覺,也映照著我們對價值、勞動、與富足的誤解。

創造價值不在於辛苦,而在於回應需求。

這些年來,我也曾經不解:為何那些閒散於咖啡館中的歐洲人,甚至幾乎沒有製造業的新西蘭,仍能年年位居發達國家之列?後來我慢慢明白,現代經濟並不是靠雙手揮汗如雨地生產有形物品而繁榮的,而是透過創造他人願意付費的需求,進而構成價值的交換。不是每一份收入都來自「苦力」,而是來自「別人願意付出」的那一刻。我們或許長久生活在一種「勞而後獲」的觀念中,卻未察覺:真正富足的社會,建立在心靈與精神價值能被看見、承認與支持的基礎上。

經濟的核心,是需求,不是生產。

在這一點上,法國人一年十週假期、德國人準時下班、北歐人重視家庭時間,並不代表他們懶惰,而是他們早已進入一種高認知、高信任、高分工的經濟形態。當每個人都有休閒,便產生對旅遊、文化、心理諮詢、藝術、教育等各式服務的需求,而這些需求本身就創造了新的工作機會、新的收入來源。也就是說,他們的假期,成就了別人的收入。反之亦然。

信用體系讓價值得以流轉,經濟得以循環。

許多人誤以為經濟的根源在於生產實物,忘記現代社會是以信用為核心的運轉模式。一筆信用貸款,若被用於創造他人真正需要的服務,不僅不會造成虛假膨脹,反而能放大成為多倍的GDP。一位藝術家用信用資金舉辦展覽,觀眾付費參與、媒體報導、周邊產業受惠,這樣的價值創造是連鎖而深遠的。而這一切的基石,是社會對信用的管理能力、對價值的判斷能力。

服務業的價格差異,造就了國民收入的分化。

一瓶洗髮水在全球價格接近,一位心理諮詢師的鐘點費卻可能相差十倍。這意味著:真正拉開各國人均收入的,不是工廠產出的東西,而是人與人之間的不可複製的服務能力。也就是說,一個社會越能尊重並定價知識、創意與情感勞動,那麼它的經濟水平就越有可能攀升。正是這些「非物質生產」支撐著一個高收入國家的全貌。

教育是價值認知的土壤,高等教育率預示著未來的收入結構。

瑞典、挪威等國的經驗顯示:高等教育參與率提升十年後,整體GDP會有顯著攀升。因為教育不只是知識的累積,更是價值觀的轉變。當一個人能理解心理學的專業、欣賞設計的巧思、尊重藝術家的孤獨與堅持,他便會願意為此付費,從而形成良性循環:更多人願意投入服務業,服務業收入上升,整體社會進入多元繁榮狀態。

服務業的蓬勃,需要消費結構的支持,而消費結構的轉型,需要社會對個體生活質量的重新尊重。

這也是我們今天面對的一大挑戰。當我們仍然在以房地產拉動經濟時,卻忽視了婚育率、青年就業與生活壓力已發生根本轉變。真正能撬動新一輪經濟活力的,恐怕不是建更多樓,而是讓青年有更多生活的可能。有時間談戀愛,有能力組建家庭,有餘力追求熱愛與夢想。

年輕人的消費,應成為經濟轉型的支點。

單身青年雖然不一定買房,但他們渴望旅行、遊戲、學習、娛樂、養寵物、打造自我。這些需求是真實的、強烈的,只要能被尊重與引導,將形成下一波的消費動能。而支持這波消費的,正是服務業的百花齊放。不再是工廠排班的生產邏輯,而是個人與個人之間,真誠互動與價值創造的回路。

科技產業的繁榮,離不開終端需求的支撐。

芯片、AI、先進製造,固然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,但若沒有穩健的消費市場、活躍的中小企業生態與鼓勵創新的融資體系,這些高科技終將成為孤島。真正的高科技產業,是被千千萬萬個活躍的、自由的、朝氣蓬勃的社會需求所推動的。政府不應是唯一投資者,而應是公平市場的守護者。

未來的光明,在於個體心靈的覺醒。

當我們從「怎麼那麼懶還那麼有錢」的驚訝中走出,開始反問:「我們是否太輕視了自己的價值?是否還被舊觀念束縛?」那麼,轉型的契機便出現了。從相信價值,到承認價值,再到願意為價值買單,這是一條漫長但通透的路。

願我們都能在安靜中,慢慢看清這條路的方向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