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孩子未来会不会抑郁,从“周日晚上”就能看出来
2025-07-20
孩子在週日晚上的情緒,往往不是孤立的片段,而是整週身心經驗的回聲。當一個孩子在這個夜晚莫名低落、激動,甚至哭泣與抗拒,其實,他的靈魂正在用他能理解的方式,告訴我們:這樣的生活讓他太累、太苦,也太無助了。父母若真願意看見,便會知道,這並不是一場關於作業的鬧劇,而是一場靈魂的自救與呼號。
情緒化並不總是問題,有時反而是誠實的出口。當孩子開始厭學、對學習漠然、週日情緒低落,這不是脾氣變壞了,而是內在的能量正在枯竭。孩子還小,沒有成人的語言,也無法抽象表達「壓力」與「焦慮」,於是他們只能透過哭鬧、沉默、拖延等方式,請求一個理解的眼神。可惜,很多時候,這些求救訊號被當作「懶惰」、「叛逆」,結果是更大的壓迫、更強的控制,而非慈悲與陪伴。
心理的重擔,多半不是一夕之間加上去的,而是日復一日地堆積。當我們把學習視為唯一的成就路徑,把考試當作孩子價值的秤砣,當我們的愛變成「你努力我才誇」、「你退步我就急」的交換合約,孩子就會在這種條件式的關係裡一點點失去自我。他們從渴望被愛、被理解的孩子,變成習慣討好、內心空虛的影子,而這個影子,很容易陷入抑鬱的泥沼。
抑鬱不是病人獨自的錯,是一種關係的失衡。有些父母把孩子的沉默視為冷漠,把孩子的無力看作懶散,殊不知,這些都是孩子在苦苦維繫「我還想被理解」的表現。他們心中尚存微光,才願意向父母發出訊號,一旦這些訊號也不被回應,心中的燈就會熄滅。許多患抑鬱的青少年,不是一開始就選擇了「躺平」,而是一次次求助無果後,學會了封閉自己。
孩子並不是不努力,而是努力太久,卻不被看見。許多孩子,表面順從、成績優異,內心卻疲憊至極。社會傳遞來的訊息是:「你必須更好,否則就不夠好。」他們從來沒有喘息的空間。當孩子每天五點半起床、十點才睡,週末也被補習班塞滿,生活像機器一樣運作,心靈卻毫無安頓之地。這樣的生命狀態,怎可能不出現問題?
父母的焦慮,是孩子最大的壓力源之一。很多家長認為自己只是「對孩子有期待」,但這些期待一旦變成緊張的語氣、高壓的問話、成績導向的獎懲制度,就成了孩子無法承受的重負。一個原本輕鬆的家,變成了冷冰冰的考核場;一個應該支持孩子的父母,成了追著孩子跑的「監工」。當家的氣氛變得緊張壓抑,孩子就會失去最基本的安全感。
與其追問孩子為何懶散,不如先問自己是否成為他的避風港。孩子不是大人的工程項目,他們不該活在目標與績效之下。我們應該讓家,成為孩子能卸下盔甲的地方。讓他在這裡,不是誰的學生、誰的對比,而只是「他自己」。這樣的空間,才有可能讓孩子誠實地表達情緒、釋放壓力,也才有可能預防心理困境的蔓延。
每一個情緒激烈的週日晚,其實都是孩子對生活失衡的抗議。當孩子說「我不想上學」,請不要立刻糾正他,而是先放下大人的標準,耐心問一句:「你今天怎麼啦?是不是有什麼讓你覺得很難受的事?」這句話,也許不能立刻解決問題,但至少讓孩子知道,他的痛是可以被承認的。這是心理復原的第一步。
真正的教育,不是把孩子推向終點線,而是讓他在過程中,保有身心完整與自由意志。我們不應只關心他是否考上一流學府,更應在乎他是否擁有抵抗絕望的能力、面對壓力時不崩潰的勇氣。而這份力量,不是靠書本給的,是靠愛與理解灌溉的。
當一個家庭學會以寬容取代操控,以傾聽取代指責,以陪伴取代命令,孩子的心,就會慢慢回溫。即便未來仍有挫折與陰影,他也會記得:「我還有一個地方,是安全的;我還有一雙眼睛,會溫柔地看著我。」這種記憶,是他穿越風雨時最有力的支撐。
請不要等到病歷來敲門,才開始悔悟與自責。父母最大的修行,不是管教孩子,而是修習自己的心性。只有內心柔軟、目光清明的人,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在世界,幫他看見那些無法言說的痛,給他指一條往光走去的路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