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粥左罗首次深度揭秘!持续年入千万背后:我每天的生活和工作,和这些安排背后的逻辑
2025-07-20

一切的安排,其實是與內心的天命默契而生。

過去曾經執著於「如何做更多」,如今卻更懂得「如何做得更清」。當我靜靜地梳理自己的日常,每一刻的選擇都像是從心底開出的花,不為誰而怒放,只因那是心的方向。這十年間,我的日常已非是他人眼中的繁忙奔走,而是一種與天地同頻的節奏,一種敬重自己節律的方式活著。

日復一日的固定,藏著生命最深的自由。

每日清晨九時左右醒來,無須鬧鐘。醒來,不是為了某個任務,而是為了迎接那固定不變、卻永遠新鮮的分享直播。日復一日,我幾乎直播了350天,不為功利,只因心有所感,願意言傳。那一小時課,一半為講,一半為聽。我講我所知,也聽他人所問。這不只是分享,是對生命之流的回應,是讓「知」得以流通的樞紐。

每一段無所事事的時間,都是靈魂的溫泉。

結束直播,我總會讓自己躺回懶人沙發,刷手機,不帶目標地刷。有時是短視頻,有時是朋友圈。外人或許視為「浪費」,但我知道,這是一種必要的鬆弛,是讓過度活躍的心神沉入靜水的一種儀式。人不該時時用力,放鬆,是為了再次專注。

身體,是心靈的鏡子;鍛鍊,是自省的靜觀。

當我做起俯臥撐,從100個到480個,那不是為了炫耀或追求某種體態,而是讓身體進入一種重複中的冥想。每日遞增10個,是與自己內在慾望的和解,也是與身體誠實相處的一種修行。身體的節奏,是心靈能否安住的底氣。

午後的不確定,是與世界的溫柔碰觸。

午後的時間沒有固定模式,或是漂移練習,或是補眠,或是處理事務,也可能僅僅是陪伴家人,或在理髮椅上閉眼放空。每一件小事,不論是否「產出」,都是活著的一部分。我不要求自己「每一分鐘都有效率」,而是讓每一刻都誠實地與我自己的生命相遇。

生活不需絢爛,它只需真誠。

晚上六點左右吃飯,常因正在寫作、或做俯臥撐而晚些。家人會先吃,我完成手頭事再加入。這並非冷漠,而是對每一件正在進行的事的尊重。我信任「完整做事」的力量——哪怕是最平常的一次洗澡、一篇草稿,都值得被完成而不是中斷。

創造與回應,在夜裡發光。

晚上的時間,是我創作最密集的時段。開營、結營、直播、寫作、回訊息……但即使如此,我仍允許自己有一至三小時的「浪費時間」。也許是刷短視頻,也許是看部電影。不是為了逃避,而是為了安住。這些片段的鬆散,是我能夠再次提筆、再次思考的養分。

我工作的核心,不是產出,而是存在的喜悅。

有人說,我過得像機器。其實不然,我的每一日,都在體驗那份「存在的實感」。當我說,我沒有週末、沒有節假日,那不是工作壓力的描繪,而是一種「日日皆是好日」的實踐。我熱愛我的工作,正如同一位畫師愛他的畫布,一位僧人愛他的掃帚。日復一日,不感厭倦,因為那是我與天命合一的方式。

極簡,是因為不需外求。

我不社交,不追逐風口,也不換賽道。我只做一件事——教學與寫作。我將寫作教了六年,未曾中斷,也無意停止。這不是固執,而是因我明白:若能將一事做至極致,那就是人生的圓滿。我不須張揚自己的成績,因為成果,是安靜的。

動靜之間,方知天地自轉。

我會漂移,會滑板,會騎摩托,會一路從北京騎至柳州。這些看似「動」的活動,實則與我在沙發上沉思、在鍵盤前敲字並無二致。它們讓我體會身體的流動,也讓我在回歸寂靜時,更能深入心流。靜能生慧,但若無動之衝擊,靜則易腐。

玩物不喪志,反得本真。

無論是漂移的輪胎、愛馬仕的桌椅,或是百萬元的跑車與老車,它們於我,不是裝飾,而是本心的延伸。我從不以花費為目的,只以「體驗」為度。我知道人終將一死,因此我願在可承受範圍內,盡量多地讓生命有質地、有光澤。

重複,是通往極致的橋。

一樣的直播,我做了數百次;一樣的分享,我講了數十回;一樣的書,我讀了四遍以上。我不倦,反而愈做愈喜。因為重複中,藏著熟悉的溫度,也藏著創新的可能。每一次,都是更深一層的進入,每一次,都是自我再確認。

極致的投入,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。

我相信「大力出奇蹟」,也尊重「急也不急」的智慧。我願意一年寫作365篇,願意直播100天不間斷,願意每天俯臥撐遞增,願意花三年、五年,甚至十年做一件事。因為我深知,樹不是一夜成蔭,河不是一日成川。真正偉大的事物,都來自於溫柔且堅定的持續。

人生若有一事可深耕,便是幸事。

我願做那個守著一方書桌,日日耕耘的人。若能一生深耕一技,不問風口浪潮,那人生已足矣。不求眾人喝采,只願心有回響。不必萬人矚目,只求內心安穩。因為真正的幸福,不在聲量中,而在那片刻之間的光亮與心動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