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一个过度牺牲的妈妈,是一个家庭的灾难
2025-07-20

一個母親若將整個自我湮沒於家庭與孩子之中,那份看似無私的奉獻,往往在歲月深處悄然轉化為壓抑、焦慮,甚至潛藏的怨懟。母愛若失衡,不僅難以成就孩子,也會讓整個家庭的氣息,變得沉重而無從呼吸。當我靜坐於夜燈下,回望那些以“為了你好”為名的無限付出,心中浮現的不是偉大,而是微微的疼痛。

真正的愛,是知進退的自覺,而不是失去自我的燃盡。

我想起一位朋友,談及她的母親,語氣中是混雜著感激與壓抑的情緒。她說:“媽媽為了我,辭職、搬家,從未為自己做過一件快樂的事。”起初,她滿心愧疚;後來,她只剩無力。因為這樣的母愛,像一團纏繞不清的絲線,將孩子的腳步緊緊束縛。

世間有一種深深的錯誤:把犧牲視為愛的最高表現。但真正的愛,是自覺而自由的,是允許彼此成為自己、並相守相伴的。而一旦“我為你付出了一切”成為話語中的潛台詞,那麼這份“愛”,便帶著隱性的交換與控制。母親若活在“只有你成功,我才有價值”的期待中,無形中也將孩子捆綁進她未完成的人生。

一位幸福的母親,才是一個家庭真正的祝福。

母親若是明亮的,整個家便有光。若她心中空虛、疲憊、未被照顧,那這種情緒將像水一樣,從她的語氣、眼神、行為裡,漫過每一個人的心。她表面上把一切獻給了孩子,其實是把孩子推向了背負與愧疚的深淵。

而當一位母親能允許自己只做“60分”的母親,不再強求滿分,她才能留下空間給孩子,也給自己。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說,那些不完美、適度疏離的母親,反而能培養出獨立且內在穩定的孩子。孩子在她的愛中既有依靠,也有空間。這種愛,是堅實的土地,不是溺水的泥沼。

真正的教育,是在愛中漸行漸遠,不是緊握不放的操控。

我見過太多母親,為了孩子的點滴瑣事操心至極:穿衣、吃飯、作業、朋友……彷彿只要自己稍有懈怠,孩子的人生就會走錯方向。但他們忽略了,真正的成長,是孩子自己跌倒、犯錯、後悔、再修正的過程。不是我們在前方鋪好每一塊磚石,而是我們學會在他背後安靜地守望。

一個學會自己穿鞋、自己吃飯、自己選擇衣服的孩子,哪怕慢一些、亂一些,也會在內心生出一股“我能做成”的力量。而這股力量,才是他未來能獨行於世的根基。

做母親的,不只是孩子的引路人,更應是自己的修行者。

我們常說“陪伴孩子一起長大”,但若母親不成長,只原地停留在犧牲與付出的角色裡,這份陪伴很快會變成斷裂。當孩子開始接觸世界、吸收新知,而母親仍困於原本的圈層,兩者之間的對話便會漸行漸遠。

於是母親會開始感嘆:“我不懂他了”、“我們之間沒話說了”。但其實,是她沒有與時俱進。成為父母,從來不是一勞永逸的身分,而是需要不斷學習與調整的修行。唯有母親自己不放棄自我、不與世界脫節,她才能真正陪伴孩子在同一個節奏裡前行。

愛孩子的同時,也要給他自由去拒絕你的愛。

有一種母愛,如花似火,卻讓人無處逃遁。那種無孔不入的關心與照顧,表面上是深情,其實是對孩子自我的吞噬。當孩子稍有不同意見或距離,母親便傷心、失落,甚至憤怒:“我為你付出這麼多,你怎麼可以不聽我話?”

但這不是愛,這是對等價交換的失控期待。愛從來不是佔有,而是給予。當母親真正放下對回報的執著,才會看見,孩子擁有選擇的權利,也有走自己道路的能力。愛,是讓孩子自由地與你共處,而不是只能依附。

自我實現的母親,是孩子最好的榜樣與鏡子。

一位母親若能保持自己的節奏:仍熱愛閱讀、仍有一份自足的事業、仍願意裝點自己、關照身心,那孩子自然而然地就會明白,人生不是只有照顧別人,更要照顧自己。母親的樣子,是孩子對“成年人生活”最初的想像。

當母親活出自己的光芒,孩子會發現,長大不是一種耗損,而是一種美好。這樣的母親,不需要說教,她的生活就是最好的教材。

願每位母親,都能以完整的自己,去愛這個不完美的家庭。

母愛並不需要完美,它只需真實。孩子需要的,是一位有情緒、會疲憊、但仍願意努力愛自己、愛他人的母親。家庭需要的,也不是一位永遠犧牲、永遠奉獻的女神,而是一位活生生的人:願笑,願哭,願說“今天我不想做飯”,願說“我也想為自己努力”。

母親的價值,從來不在於她為家庭燃盡了多少,而在於她是否曾用自己的方式,照亮了生活的角落,也照見了自己的心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