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现在的生育率才是正常的
2025-07-20

世間諸事,皆有其時機,皆有其性理。人之於天地之間,非為繁衍而來,亦非為逃避而生。生與不生,既非天命之定數,亦非社會之道德枷鎖,而是人心與本性之覺醒與返觀。當我靜靜思索今日社會所謂「生育率下滑」這一現象,所見所思,不是憂慮,而是如觀一條溪流,終於不再被石頭亂導,開始依自己的坡勢自流,回歸自然。

當選擇出自清明的意願,而非社會的壓迫,那才是正常的生育。

回望舊時,許多人生育,不問緣由,只因「人都得生」。如是生育,不是愛的延續,而是社會習氣之延伸,是「畏眾人目光」的行動,是「怕被說閒話」的妥協。許多父母,從未真正問過自己:「我真的願意承擔一個生命的誕生與成長嗎?」他們生,是為了不被議論,不被親戚責難,不被群體排擠。這樣的選擇,不是自由,而是隨波。

而今,越來越多人開始意識到:生或不生,不過是一種權利,而非義務。這樣的轉變,不是一種冷漠,而是一種清醒,是對生命的尊重,是對自我的負責。當人能從心出發,問:「我是否願意,也是否準備好去迎接一個全新的靈魂?」若答是,那便是清明的誕生;若答否,那便是安然的拒絕。無需他人評說,無需社會設限,因為那是出自天心的自由。

若生育之念出自功利與控制,那是對孩子的綁架,而非迎接。

我聽過長輩說:「生個兒子,老了有人養。」也見過一些父母埋怨:「花那麼多錢培養,怎麼孩子一出國就不想回來?」這樣的語氣,不是愛的失望,而是投資失利的懊悔。他們的生育,是以期望換利益,以撫育換報償;孩子不是自由的個體,而是被賦予責任的債務。這不是家庭,而是一場長線的博弈。

真正的育養,應當是:「我願意為你付出,即便你不曾回報。」如是心境,方是慈悲。不在乎孩子的成就是否榮耀自己,不在乎他是否選擇與你同住,只在乎他是否活得安穩,是否活出自己。這樣的父母,才是真正給了孩子自由的土壤,也因此真正種下了深遠的親情。

貧富與否,從來都不決定人的生育意願,意願源自心靈的價值排序。

有些人說,不敢生,是因為生活壓力太大,房貸教育撫養成本太高。但我們所見,越富足的國度,生育率越低;越貧窮的地區,孩子越多。這說明,財富不是決定因素,而是一面鏡子,映照出價值觀的變遷。當人越富裕,選擇越多,自主越強,生孩子便不再是「不得不」,而是「要不要」。

這樣的選擇不僅關乎經濟,更關乎人生的定位。是將孩子視為生活的延續,還是將人生視為自我探索的旅程?當人開始問:「我是否可以只活自己的人生,不必延伸至下一代?」那麼,「不生」便不再是逃避,而是一種選擇,一種自我負責的選擇。

在去責任化的時代,不生孩子,是一種對生命的尊重,而非冷漠的逃避。

今日的社會,如一座正在鬆綁的巨廈。婚姻不再是性與生育的必要前提,家庭不再是唯一的安身所。每一段關係、每一項責任,都可以被拆解,被重新選擇。人們開始分清楚:「我想要愛,並不代表我想要婚姻;我想要孩子,並不意味我要進入某種制度。」這種分離,讓人生變得清晰,而非凌亂。

這並非自私,而是覺醒。以前人們為了成家立室、光宗耀祖,把自己交給了規訓與期待。如今,人們開始願意為自己的選擇承擔一切後果,而不是為了避免孤獨或落單而草率生育。當人能安住於自己的完整,孩子才會成為愛的贈禮,而不是空虛的填補。

生育率的下降,不是社會的退化,而是文明的自省。

真正不正常的,是過去那種機械式、無反思的繁衍。一生育,便是兩人以外的家族壓力、社會評判、道德枷鎖一同壓來,孩子還未出生,便已被賦予角色、義務與期望。那樣的孩子,不是自由的個體,而是他人世界的工具。

而今的下降,是社會的去壓力,是人心的覺醒。當每一位父母都願意問問自己:「我是否真正準備好了去愛與負責?」當答案誠實,那麼不論是否選擇生育,都應被接納與尊重。那樣的社會,才是寬容的、成熟的、有愛的社會。

人口的未來,不靠壓力與鼓勵,而靠尊重與信任。

我並不認為人類會因此斷絕繁衍。總有一些人,出自對生命的熱愛,對孩子的渴望,選擇孕育一個新的靈魂。那不是政策催生的結果,而是人性自然的流動。就如春風來時,樹便自開新芽,不因命令,不因鼓勵,只因時節合宜,心意已至。

當這樣的生育成為主流,那便是最正常的生育率。不是極高的,也不是為了「完成任務」的,而是適量的、自然的、有愛的。如是人口,不多不少,剛好構成一個有機的社會群體;如是人心,清明不雜,自知其願。

願我們都能從慣性的集體意識中抽身,從責任與利益的邏輯中跳出,回到一個更真誠、更簡素的內在自問:「我是否真的渴望一個生命的加入?我是否準備好愛他,放手他,尊重他?」若答是,那便生,若答否,那便不生,各自安然,不必評說。

當整個社會能以此為準,那才是真正成熟的社會,那才是尊重人性與天地節氣的文明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