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赚钱是分层的:这就是你又累又穷的原因
2025-07-20

在浮世的喧囂中,人們為生計奔忙,彷彿只要更努力一些,生活便能開出富足之花。然我於沉靜觀照之中,漸漸明白一樁事:財富從不僅僅是勤奮的回報,它更是心靈層次與天地機理的流動回響。

世間有些人,一生耕耘如牛,日日早出晚歸,終其一生仍兩袖清風;而有些人,似未曾刻意追逐,財富卻自然匯聚其身。這種現象,若只從表象看,難免生出不平之感;然若靜下心來窺見天理之流轉,方知賺錢亦如修行,分有層次,成有因果。

體力層者,以身為器,猶如燃燒自己以照亮一隅黑夜。

我曾在夜市見過一位老者,蹣跚搬運著沉重的貨物,汗水浸透了背脊。他的眼中無怨,卻也無光。這樣的勞動,值得敬重,卻也讓我心中生出些許沉痛:人若終生只以血肉之軀與時間相換,那所得的微薄,不過是歲月的殘羹。

古人云:「勞心者治人,勞力者治於人。」體力是生之所需,卻難以成就富之可能。它如同井底之水,有限可汲,汲多則竭。一味埋頭苦幹,不問何處是岸,不察方向是否正確,只會讓人陷入越忙越窮的死局。如機器一般被日子驅使,不僅身體被榨乾,心志也被磨平。

技能層者,磨一技如磨一劍,鋒利者得其利,鈍者困於原地。

我曾讀聞一女子,自幼苦練書法,數十年如一日,不避寒暑。終有一日,她的字入一位導演之眼,從此名聲大噪。眾人言其運氣,其實運氣只是風,她那深厚的功夫才是帆。技能,是普通人最可依賴的杠杆。它不如人脈那般需要背景,不如資本那般需起點,卻能憑一己之力開天闢地。

但技能非朝夕可得。世間有許多學者工匠,十年如一日,潛心修煉,終於登堂入室。這種力量,如沉香慢燃,香氣不急不躁,卻能久久不散。一門專精,能令人從庸碌中脫身,如一船之錨,穩定浮世之身。正所謂:「器成則事立,事立則名顯。」於千人一面的世界中,能有一技傍身,便有脫俗之路。

資源層者,知借力而非獨行,以眾人之手成己之事。

有些人並不比他人更聰明,卻更懂尋路。他們不閉門造車,而是懂得攀橋過河。他們的成功,不止來自自身的能力,更來自懂得接通他人的水源。這是一種能耐,也是一種修行。在這個彼此連接的時代,一個人的財富往往取決於他所能連接的節點有多少。

曾見一名創業者,平日裡為媒體記者,看似筆耕無奇,卻因結識數位創投者,在機會來臨時,得以迅速獲資。這並非阿諛奉承之功,而是長年信任的積累。人脈,從不是一夕建立的橋,它需誠信、需溝通、需耐心如農夫澆灌。

若無人可借力,則如獨木難撐江海;若網路遍布,則如蛛網能捕萬機。一個人的資源,從不是擁有了多少人脈,而是這些人脈是否因信任而堅固,因互惠而長久。

認知層者,不逐浪,而識浪起之源。

我最敬佩的,是那些見風不動、見變不驚的人。他們能在混沌中見清明,於變局中識本質。他們之所以富有,不因努力,而因看得透,看得深。財富,在這層境界,成了認知力的自然流露。

有位工程師,年輕時只因覺察「信息應當主動尋人」,便創建了一套推薦演算法,最終打造出今日的資訊帝國。世人驚嘆其創意,卻不知這創意的根本來自一種洞察:不是科技,而是對人性、需求與變化的深層理解。

認知之力,如光透幽暗,它非生來即有,而是源自閱讀、反思、與內心的靜觀。曾聽馬斯克言:「我給大腦花錢。」他的富有不在資產,而在心智。若心如荒地,再多的金子也只是埋藏;若心如沃野,一顆種子也能開出富貴之花。

財富,是生命能量的外顯流動,而非簡單的多寡之數。

人在不同的層次,與錢的關係也不同。體力層之人用命換錢,技能層者用精換錢,資源層者用網換錢,而認知層者用心換錢。這四層,如修道四階,由外而內、由淺入深。

有人說:「努力是一種美德。」我不否認,但若努力無方向、無洞察,只會成為疲憊的囚徒。天地間最悲哀的,莫過於一個人日夜奔波,卻從未真正問過自己:「我奔向的,是光,還是幻影?」

我想對自己說,也對那些正在奮鬥、卻心生疲憊的人說:生命的價值不在於你有多忙,而在於你有多清醒。若心無明燈,再多努力都是繞路;若心有方向,天地自為之讓道。

最終,財富不過是修心的一面鏡子。外在的豐盈,映照的是內在的充實。不是人人都該成富翁,但人人都值得問自己:「我的內心,是否在一點點向光而生?」

願我們不再僅以體力求生,不再僅以技巧謀生,而能漸次登堂,修心養性,以心導行,與天地一體,行於財富與心靈合一之道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