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靠手机带娃的年轻父母们
2025-07-20

世間紛擾漸起,時光如水,浮世中每一聲低語都可能是心靈的吶喊。我曾靜坐窗前,看著黃昏落在對街人家的屋瓦上,孩子的哭聲從巷口遠遠傳來,忽然就想到那句話:「這世代的孩子,是在螢幕裡長大的。」我無言良久,心中似有風過,留下一層隱痛與明悟。

孩子的失控,其實是整個時代的困頓在他們身上的倒影。

當那位母親在清晨六點半發現女兒手背上的血痕,當她聽見孩子哭著說「我是個廢物」,那不只是母女之間的哀傷,更是時代對親情的突襲。電子設備像河流一般無聲地潤入我們生活的縫隙,而我們在匆忙的奔波與疲憊中,竟未曾察覺,那看似無害的便利,正在以安靜的姿態帶走我們與孩子之間最珍貴的連結。

那孩子曾經是品學兼優的好女兒,卻在得到一台平板電腦之後漸漸沉溺,週末的昏天黑地,不是放縱,而是她試圖掙脫壓力的唯一方式。當現實世界無法容納她的呼吸,虛擬世界便成了她的避風港。這不是懶惰,也不是叛逆,而是求生的本能。只是這種求生,有時反而逼她走向更深的傷害。

我們常以為是孩子脆弱,卻忘了是我們的世界太重。

張媛的故事讓我深深觸動。她是一位單親母親,一邊撐起家計,一邊試圖成為好媽媽。她以為陪伴在家的日子就能與孩子親近,卻不知那只是身體的共處,而非靈魂的相依。當她終於發現女兒夜夜躲在被窩裡玩手機,那份愧疚不是源於孩子沉迷,而是自己太久沒有看進孩子的眼睛。

我們常說「手機帶娃」,其實不是手機帶娃,而是現實太匆忙,愛的供應跟不上孩子對歸屬的渴求。當孩子開始在平板裡尋找刺激與安慰,並不是因為他們對世界沒有期待,而是因為他們在現實中太容易感到孤單與無力。

嚴格與打罵不能抵達孩子的內心,只有理解才能。

當張媛一次次收走電子設備,一次次失望於女兒的再犯,那些母女間的哭喊與碰撞,其實是愛的另一種形式,只是方式錯了。強行阻止,是用大人的理智去駕馭孩子的情感;而理解,則是將自己縮小,走入孩子的心湖,去感受他們的暗潮。

直到那天,她放下怒火,買了一個小蛋糕,與女兒促膝而談。不是審問,而是聆聽;不是規訓,而是共情。那一夜,張媛終於看見了那個一直在哭泣的靈魂——不是叛逆的女兒,而是一個在知識壓力中艱難呼吸的孩子,一個找不到出路、只能以遊戲與娛樂麻醉自己的孩子。

當我們不再要求孩子合乎我們的標準,而是陪他走過困境,那才是教育的開始。

鐘毓敏曾經也以為,只要對女兒夠嚴,就能換來安全感與自律。可她發現,孩子需要的不僅是管控,而是出口,是理解。當她看見女兒在群聊裡加著「擺爛」「怎麼舒服怎麼來」的名字,當她看見女兒對前途的茫然與絕望,她開始明白,孩子不是變壞了,而是被過重的期待與空洞的日常壓垮了。

孩子說:「你們為什麼要把我生下來受苦?」那句話如利刃般刺進許多父母的心中。那是被現實擠壓得無法呼吸的孩子,在苦難中發出的質問。其實孩子並不是真的要逃離學校,而是想逃離那個從未真正接納過他們的世界。

我們的世界之所以貧瘠,是因為我們也忘了活得有趣。

大人們的日子,不也是被手機佔據嗎?孩子看到我們的世界無趣、乏味、冷漠,他們便更難被說服,為什麼不能沉浸在那個五光十色、永不疲倦的虛擬宇宙?如果我們自己都無法與現實世界發生有趣的連結,又怎麼能引導孩子愛上這個世界?

教育,不是剝奪,而是引導;不是掌控,而是同行。

後來,張媛發現女兒熱愛動物,於是開始想像一個可以成為獸醫的未來。那是一道真正能照進孩子心裡的光。從那以後,她不再檢查、不再怒吼,而是常常對女兒說:「你以後一定會成為動物們的希望。」孩子的眼神因此閃亮起來,儘管嘴上害羞,心卻開始有了歸屬。

真正的引導,是讓孩子在現實中找到能安身立命的一處地土,而不是逃亡的理由。

電子設備的世界永遠會在那裡,但當我們用陪伴與理解築起一道更寬厚的岸,孩子就不會只選擇那條看似輕鬆卻孤獨的河道。

有一位哲人說:「教育的本質,不是灌輸,而是點燃。」那火光未必能立刻照亮全路,但足以在黑暗中讓孩子看見——自己是可以選擇的。

回到原點,不是回到沒有手機的年代,而是回到我們願意真正看見孩子、感受孩子的那份初心。

這個世界會越來越複雜,但每個人都仍可以是一盞心燈,照亮自己,也溫暖他人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