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小学老师吼爆热搜:今年这英语教材一出,50%的学生就被淘汰了!
2025-07-20

世間萬象,紛紜如潮,而吾心獨坐溪邊,觀其流轉。夜深人靜時,我總想起那無數為子女教育奔波的父母,眼中是焦灼,肩上是重壓。人言教育為國本,為人子者當學以致用,然則此「學」與「教」之間,竟藏著千山萬水。近讀一篇記述當代教育現象之文字,心有感焉,如石入清潭,漣漪層生。遂靜坐思量,書此小文,既為自省,亦作燈籠一盞,願照人心之幽微處。

教育之重,不在於拔尖,而在於托底。

昔日之學,不外乎識字、算數、禮義廉恥。老師手持教鞭,父母農耕於田,子弟自修於室。雖無輔導班、點讀筆,然書聲瑯瑯,德行尚存。今日之學,資源豐盈,然壓力亦隨之倍增。小學三年,竟以全英語開篇,連字母未識,便直入句法。此舉似為進步,實為斷層。所謂「起點」,豈可默認為人人已備?城市中之優渥家庭,或可應對;然鄉村、邊遠之地,何來此基礎?

天地間本無高下,唯人心分貴賤。吾常念,若教育之初便將人一分為二,則後來者當如何自處?一紙課本,不只是知識之載體,更是價值之象徵。課本若不肯低頭,便是讓無數心願在起跑線上折翼。真正的教育,應如水之潤物,不擇高低,不問出身。能讓最弱者不致沉沒,方為大教之德。

家庭與學校,應如陰陽相生,不可偏廢。

家者,心之所安;校者,道之所傳。然今之社會,卻將教育之責悉數壓於雙親之肩。有父母,為教子請假辭職,投資如流水;有者身在遠方,心懸家中,一句「老師對不起」,藏盡無奈與羞愧。此誠可悲。古人教子,重在德行,今人教子,困於知識之牢。一有過失,便有責問:「你為何不教?」然師者之責,本為授業解惑,何以責問於無師資之父母?

今之家長,既需工作養家,又要操心作業,既要理解新課改之脈絡,又要懂得心理引導之技巧。吾嘗問己:若一普通人,未受專業訓練,何以勝任此業?更何況,若家庭原本困窘,雙親無暇兼顧,則此責任豈非雪上加霜?真正的教育,當是家庭與學校互為支撐,而非推諉責任之所。若老師與家長皆能同心,其力斷金;反之,則互相埋怨,子女為其犧牲品也。

教材之變,實為社會分層的提前分流。

有老師言道:此番教材一出,50%的孩子已被淘汰。言雖刺耳,卻非虛言。教育改革,原應為提升整體素質而設,然其實施若不顧現實基礎,則淪為拔苗助長。城市中之家庭,有錢、有識、有時間,自能跟上節奏;鄉村、基層、工薪之家,則疲於奔命,苦於無助。

此種看不見的「分流」,比明面上的中考分流更為殘酷。它早早決定了誰能看見未來,誰只得在起點困守。而孩子,是無辜的。他們無法選擇出生地,無法決定父母身份,卻需承受制度所設之難題。於是,三年級便已分道揚鑣。人未長成,夢已折翼。

吾人常說,教育改變命運。然今觀所見,教育之門若只為強者而開,則其實是將命運之鎖加得更緊。若制度之設計,本就不平,則所謂努力,只是奢談。此非悲觀之語,實乃直面現實之呼聲。唯有正視,方有轉圜之機。

教育制度之變,當以人為本,切不可本末倒置。

古有聖人言:「政之所興,在順民心。」教育亦然。改革之初心,原為拔高整體水準,縮小差距。但若僅以「統一教材」之名,行「拔高難度」之實,則勢必與初心相悖。教材之設計,若不顧差異,不問基礎,則終成壓倒眾生之巨石。

吾思及冰淇淋與雪糕之事,心有戚戚焉。昔日命題人尚能念及邊遠孩子未見冰淇淋,而今教材設計者,卻以全英文之姿迫使孩童啃讀教材,於心何忍?此非「現代化」之必然,乃「設計者與受教者間的距離」所致。真教育者,當俯身聆聽民聲,而非高居塔頂自說自話。

教材之意,不在炫技,而在育人。不論設計如何創新,皆當以「是否讓最弱者不被落下」為尺。此乃教育之天心。若違此心,則其表面之進步,只是偽裝的退步。

平凡父母的責任,不在全能,而在守候。

面對如此教育洪流,平凡人家的父母,無需自責,不必內耗。非人人皆能為師,亦非人人都需懂語法。吾輩能做者,不過是陪伴與理解。見子女困頓,非以責罵回應,而是與之共學;資源有限,非與人比較,而是盡己所能。真正能讓孩子走遠的,從非一時之技,乃長久之愛與堅持。

吾常念一句話:「做個普通人,也是一種不凡。」此世若干追求功名利祿者,終究枯竭於內;反有些樸實之家,無奇事業,然親子之情濃厚,孩子健全自信,終能步步踏實,平安長大。教育之外,人格之養、心性的穩,皆自家庭滋養而來。

父母之責,非替子登高,而是在風雨中撐傘。任其跌倒時有依靠,迷路時有光亮。天地茫茫,最深的愛,是陪伴,是在其迷惘時,不催促、不否定,只靜靜地站在原地,為他守一盞燈。

心體覺照,方可化壓力為自在。

亂世中教子,誠為難事。然若心不亂,萬事可成。古人有言:「心即理也。」家長之道,亦當由心而生。心若焦躁,則舉止紊亂;心若清明,則處處得法。面對壓力,若能止觀於內,調和心氣,便可見其真貌,而不為其所役。

教育之難,非今日始有。自古以來,人皆苦求成才之法。但大道至簡,欲成才者,當先成人。成人之道,在於內省、在於耐心、在於與人與己和解。若能日日自問:「我今日之教,是否本於愛?是否出於尊重?是否為長養之助?」則雖處困境,亦不失本心。

真正的力量,並非改變環境,而是於動盪中守住寧靜之心。願吾輩皆能於混亂中自持清明,於紛擾中照見天心,如舟行水上,任波濤洶湧,心燈不滅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