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心态不好的人,一定要多读读余华,能治愈所有的内耗与焦虑
2025-07-20

内耗,是我们与自己的深谈,是存在的声响,也是灵魂的回声。
我将灯光调暗一点,让心与夜色更贴近,像在清辉里缓缓读一封自己的信。余华说过:“言未出,结局已演千百遍;身未动,心中已过万重山。”这些文字让我看到我的影子,也看见了年轻时为了明天做好多少计划、描摹了多少失败的场景。每一次呼吸都像翻阅旧信,内心叠足了思考的皱褶。

内耗是生命的惯性,不是病,而是活着的证明。
即使我们梦想摆脱精神内耗,也会如流水般在选择之中沉溺、彷徨、犹豫。那个英国小伙以为财富可以免除他焦虑,结果才发现皇室的贵胄们也在鞋、酒、纸巾的小事里折磨自己。这些看似高端的烦恼,其实都是在守护自己对舒适与尊严的渴求。生活的复杂性,就是要我们在意每件微小的事物,这些拉扯才代表我们“在乎”,也“被在乎”。

内耗是一条河,流向深处,也可能冲刷出未来的岸。
我曾在黑夜里为下一本书修改开头,一遍遍砍掉重写,脑中不停念叨:这够好吗?像余华写《活着》时的历程一样,我才懂得,作品在痛苦中诞生,而那正是内耗的意义:磨砺、斟酌、精炼。或像马斯克被破产阴影压迫,压力之下才能点燃最后一招。正如孟子所言,天将降大任,必先苦其心志。艰难与内耗共生,这才是生命强度的衡量。

放眼那些未曾内耗的人,他们的生命静止了。
想象在非洲某个旷野部落,人们可能终身为打猎和果腹内耗,却少有选择的焦虑。他们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,保持一种原始的平静——但同时这也是一种固定。一潭死水,虽无风浪,却缺乏活力。没有内耗,他们或许更安稳,却也失去了前进的动力。焦虑与挣扎,正是我们踏向更大彼岸的步伐。

内耗意味着心中仍有光芒未燃,是向善向上的力量。
在设计团队里,我见到那些废纸篓装满了改稿的碎片,他们的办公室里仿佛有火在跳动。内耗让人与自己的作品反复对话,无数次删改,才出现那一页闪亮的答案。我们每个人亦如是:在自我对话中折腾、纠结、反思,才可能在生活里,把一件事做到让自己自豪。若无内耗,难有诗和远方。

用温柔善待内耗,就能看到它的鸢尾花开。
我把内耗当作一件私人信笺,认真读它,感受它:它是否在担心失败?它是否渴望更好的自己的出现?如果我拥抱那些声音,告诉它们,我还在这里,我愿意继续思考,那么我便不会被它击垮,而是与它并肩同行。它将成为我的提醒者、雕塑者,而非吞噬者。

在夜深之时,内耗后的清明尤为可贵。
当我彻夜思考后,黎明里的一杯清茶竟变得甘甜。思绪如潮起潮落,我却能站在潮间,回看昨夜的波澜——不必各自惊恐,也不必责备自己。哪怕那痛苦的一刻,它终将熔成桥梁,通往更强健的自我。我学着把路上的碎石收集,编织成前行的鞋底。

真正的平静,不是在无声无扰中获得,而是在内耗之后依然选择前行。
月光下,我想象自己和余华一样,跋涉在文字和日常之间,用内耗铸一条坦途。若此刻心头泛起焦虑,我会对自己说:没关系,这是一种力量的聚拢。我要允许内耗存在,但我也要清楚:它不是我的枷锁,而是一场与自我深谈后的契约。站起身,再走几步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