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100个人就有100种偏见:我见过最愚蠢的事,就是与人争辩
2025-07-20

人與人不同,不是問題,而是真理。

這些年來,我逐漸學會不爭論了。不是因為變得軟弱,也不是因為放棄立場,而是心中漸漸明白一件事:與人爭辯,無異於企圖用自己的尺子丈量他人的天地。這種行為,既狹隘,也無用,徒增煩惱。當一個人真正看清眾生皆異,那種「讓對方理解我」的執著,就會自然鬆手。

每一個人都是一部獨特的經書,不可抄,不可改。

我常想,世人皆是行走的念頭組合體,有人以熱情為根,有人以懷疑為骨,有人以創傷為魂。我們的每一句話、每一個選擇、每一次情緒反應,都不是孤立的,而是由無數個過去時刻累積而來。若不知道對方經歷了什麼,又怎可能用一句「你應該這樣想」來動搖對方的根柢?這不僅傲慢,更是無明。

爭論之中,我們想改變對方,其實是在否定對方。

說到底,爭辯真正的動機,往往不是「尋求真理」,而是「證明自己是對的」。可一個人若真心在乎真理,他會多問幾句:「為何你如此想?你經歷過什麼?」而非急著說:「你錯了,應該這樣看。」語言能達到的,永遠只是理解的一角,若不帶著願意傾聽的心,再多的詞句,也只會變成鞭子。那些說著「我是為你好」的辯論,實則是在說:「照我的來吧,你的感受不算數。」

語言之牆,有時比高山還高。

人的思維構造不同,有人是線性的,有人是跳躍的;有人從理出發,有人從情出發;有人喜歡整體觀照,有人習慣鉆進細節。我們在彼此對話時,常以為自己說得很清楚,對方卻像聽見一種陌生的方言。這不是誰笨誰聰明的問題,而是「系統不兼容」的現實。強行溝通,只會讓誤解更深,爭辯更多。

我學會接受:不同的不是觀點,是整個生命脈絡。

一個從小在戰爭陰影中長大的人,怎能像生活在和平家庭的人那樣看待世界?一個曾被背叛過的人,如何輕易信任「善意」?我們常常被對方某句話激怒,卻未曾想過,那句話背後藏著多少不能說的傷與記憶。一個人如何對待世界,往往不是一時的選擇,而是長年的傷痕、信念、依附與失落,一起在說話。

我開始明白:與人和,是一種慈悲;與己和,是一種智慧。

真正有智慧的人,不求說服,只求理解。若能理解,即使分歧,心也不疙瘩。若不能理解,即使表面一致,終究也是假和氣。這不是妥協,而是圓融。不是放棄自我,而是放下控制。當我學會把每一次分歧,當作一次「學著理解世界更多樣貌」的機會,而非「對錯戰場」,整個人都安定了許多。

我看過最清醒的關係,不在於彼此想法多相近,而在於彼此願意不強求對方改變。

有位摯友,從不試圖糾正我記性差、做事跳躍、說話不按常理。他只是靜靜地補上我的漏洞,幫我記得重要的事,提醒我回顧遺漏的句子。他不覺得我「應該改變」,他只是選擇與這樣的我同行。這讓我深感一件事:真正的理解,不是「你怎麼還這樣」,而是「即使你是這樣,我仍願意靠近」。

於是我學會了退後,不是退讓,而是清醒。

再也不爭誰對誰錯,再也不試圖把我的「好意」塞進對方的世界。當我不再企圖修正他人,反而更容易看見對方的可愛與獨特。像看見一朵不合季節開的花,不想說它錯,只想珍惜它的特別。很多人都在等待被理解,其實最需要的,是被允許保持原樣。

我相信,人與人的真正距離,不是想法上的一致,而是存在上的接納。

我們太習慣讓思想主導相處了,卻忘了,真正讓人靠近的,是那種「我明白你與我不同,但我依然安然地待在這裡」的安定之心。當彼此能在差異中放下攻擊,當我們不再把對話當作比賽,而是當作並肩坐在河邊,靜靜看水流過的時刻,人與人之間,就會多一點安詳。

若要與人和諧共處,先學會與差異共存。

這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棋盤,而是萬花筒。每一個人都是一面鏡子,不為對照誰的正確,而是照見自己的成長。若有人與我不同,我不急著糾正他,只會輕輕自問:「我能否接納這樣的不同?我內在還有沒有想要控制的焦慮?」這一問,常常比千言萬語更有力量。

說到底,心若無爭,世界便無敵。

不是我贏了對方,而是我放過了自己。不是我不堅持原則,而是我看見了更大的空間。像一棵樹,不會與風爭論方向,只是順其彎曲,依然長高。像一條河,不會與石爭道,只是繞過,依然奔流。這些都是大自然的智慧,也是人心的修煉。

世間所有無效的爭執,都是兩顆心都在尋求認可卻忘了寬容。

我願意慢下來,多一點耐心,看見不同中的真實,看見衝突背後的渴望,安撫自己,也安頓彼此。這不是退縮,而是靈魂的柔軟,是一種不聲張卻強大的清明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