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力,比能力更重要
2025-07-20
在人生這條漫長且蜿蜒的小徑上,我常思一件事:人之所以能走得遠、走得穩,靠的究竟是什麼?經年累月的觀察與自省讓我慢慢明白,並非才華、資源、或機會,而是一種難以用肉眼測量的內在力量——心力。
心力,是內在的定力與牽引,是比能力更深層的生命驅動。
能力像是舟,心力則是水的流向。舟再堅固,若無正向的流動,也只會原地漂泊;而一旦心力湧動,即便是破舊的小船,也能破浪千里。我曾見過許多能力出眾的人,最終卻敗給自己那顆易動搖的心;也見過無數平凡者,憑著一股內在不屈的定念,化不可能為可能。這讓我深信,能否安住於內心的願與志,遠比外在的技與巧更為關鍵。
願力,是心力的源泉,亦是人生之舟的風帆。
曾有一段日子,我感到前路渺茫、步履沉重,總覺得環境太難、資源太少、自己不夠好。直到某晚,我在沉思中問自己:「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?」這一問之下,竟如破開迷霧。我赫然發現,原來我不是缺乏力量,而是缺乏方向。沒有願力,就沒有內在的牽引,自然走得搖擺;但當我找到那個願意為之不懼辛苦、不問回報的目標,心中便生出一種沉靜而堅定的力量。這股力量,不來自口號,而是來自內心深處的一個「我願意」。
決心,是願力的延續,是對未來不留退路的承諾。
願意是一件事,堅持願意則是另一件事。我常想,很多人不是不懂得夢想,而是走在實現夢想的路上時,總保留著退路與懷疑。可若連自己都不堅定,又怎能讓命運來配合?決心,就是那種願意在風浪裡咬牙不退的姿態。如曾國藩所說,進則有活,退則無生。人生很多時候,也在此一念之間定勝負。真正讓我們成長的,往往不是一時的成功,而是無數次不願放棄的選擇。
專注,是對有限心力的尊重,是與浮躁世界的溫柔對抗。
這個時代資訊浩瀚、干擾頻仍,人們的心像風中的燭火,隨時可能熄滅。若心力是一口井,那麼專注就是讓井水不被雜草覆蓋的方法。我學會了一件事:不追求多,而求深。不什麼都做,而是只做最有價值的事。如同喬布斯斷然捨棄七個項目,只為全力以赴前三件要事。這不只是決策,更是一種心力的節流。當我們不再把自己分散在無數瑣事中,而是專注於真正重要的目標,心便清明,力也得以凝聚。
與其為自己設想,不如為別人傾聽,是專注力的開展。
我曾迷惘於創造什麼產品、做什麼內容,後來才明白,最好的答案常藏在別人的語句裡。當我真正去傾聽客戶的困難,而非憑空臆測需求時,那些曾經的疑問便迎刃而解。把心思從「我要做什麼」轉向「別人需要什麼」,讓我從封閉中走向開放,也讓心力不再浪費於內耗,而是用在真正有價值的回應上。這種由內向外的轉向,讓我體會到,專注,不只是一種行為的聚焦,更是一種心意的放下。
懂得取捨,是智慧,也是對心力的慈悲。
人生最常見的疲憊,來自於把心力用在不值得的地方。曾見過有人為了地鐵裡的一腳之誤與人爭執不休,最後耽誤整日行程、心緒盪漾。我漸漸明白,有些氣可以不生,有些事可以不爭。不是退讓,而是不願讓自己陷入無謂的消耗。那些不影響原則的小事,就讓它隨風;而真正值得的關係與目標,才是我們應該投注心力之處。如此,我們才得以保存心力,專注在創造與前行上。
心力的進化,是與時俱進的自我開展,是不懼新生的勇氣。
我看見許多人在環境變化之際,固守過去、不敢嘗試,最終錯失機會。也見過一些人,雖初不具備條件,卻憑著「非做不可」的決心,最終完成從不可能到可能的蛻變。進化,不僅是知識的累積,更是對變局的洞察與轉身的果決。每一次跳出舒適區的痛,都是一種再生的契機。當我們能夠在環境變化前主動改變,就不再是被動的受者,而是生命的創造者。
若能兼容漸變與突變,心力便可如風行水上,柔中帶剛。
漸變,是日積月累的修為,是那種即使無人喝彩也願默默耕耘的長情;而突變,是在關鍵時刻果斷出擊的智慧與膽識。兩者並無高下,只是作用的時機不同。我學會在平日裡如樹般深根,在風起時如鳥般飛翔。懂得緩慢,也擁抱疾速。如此,方能在不確定中安住,在變動中持續走向心中的方向。
心力,不是表現,而是根基,是天地賦予每個人內在的光。
當我們願意為願望堅持、為專注捨棄、為變化勇敢,那心力便如清泉不斷湧出。它不喧嘩,也不炫目,但總在最黑的夜裡照亮你、在最難的時刻撐住你。它是靈魂深處的一個囑咐:「願你不止活著,還能帶著意志走下去。」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