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瘾性行为,是如何毁掉一个人的?
2025-07-19
“上瘾”的背后是一颗渴望被看见的心
在追逐快感的瞬间,我常体会到深深的孤单与不安。那种明知不该,却控制不住的冲动,宛如夜里暗潮涌动。逻辑告诉我应该停止,灵魂却暗暗颤动。慢慢我明白,这并非意志薄弱,而是内在缺失未被注视的需求在无声抗议。
多巴胺的少与多,是一种内在平衡的失衡
当身体需要更强烈的刺激来获得“满足”,那似乎不是意志的问题,而是生理机制的无声抗议。正如购物、熬夜、刷视频一次次带来短暂欢愉,背后却是欲望和奖赏机制的反复角力。我们并非无法克制,而是被内心的空洞牵引,被失衡的大脑乌云遮住了回归的光。
成瘾往往源于心底深处未被安放的缺口
那些失控的夜晚和冲动的点击,并非来自于意志薄弱,而是一个无法说出口的“我很寂寞”、“我被忽略”、“我渴望被理解”。当一个人试图用咖啡、食物、称赞、购物来填补心底空洞,就像用布条缝补破碎的裂缝,暂时遮住,却不会真正修复。
理解与接纳自我的那一刻,成瘾才有可能化解
在夜深人静时,我捧着内心的脆弱,告诉自己:“你渴望被理解,这很正常。”当我给自己这个空间,不再自责而是温柔倾听,反而松动了阴影,冲动像潮水退却。理解是关键。不是责怪、勉强,而是真诚地陪伴自己到最柔软处。
改变并不来自于抑制,而是以新的方式满足需求
我学着将“想逃避”的冲动,引导到更健康的释放中。想看手机,就带着觉察去看;想买东西,就带着问号去购物:我真的需要它吗?当我让自己在当下感受,关注内心真实需求,就像一盏心灯被点亮,成瘾行为的阴影就不再能无声占领。
成瘾行为暗示我们,灵魂渴望更深的滋养
当我们试图逃离,却不断回到同样的地方,那正是灵魂在召唤我们:请回来看我。我需要安全感、自主、有价值感。它们不像外物,可以一次性填满,而是需要长期滋养。成瘾行为只是一个提醒——提醒我们该对自己温柔一些。
真正的胜利不是戒断,而是与自己重新和好
曾经我也渴望一夜之间“改变”,却屡屡失败,沉入自责的泥沼。后来我学会与自己对话:今晚就放松一下,明早再继续前行。这样柔软的态度,反而给自控力留了空间,也让我重新回到理智和温暖之间。
当内在缺口被看见,成瘾的力量便自然消退
真正让上瘾消失的,并非强硬的自律,而是被理解和被接纳的感觉。你被看见了,你的渴望也被尊重了,自然没有必要再转向虚拟满足。这样的改变,像春泥滋润干枯的根,让生命重新生出温柔力量。
若“瘾”已变成失控,请勇敢寻求温暖扶持
当消费、食物、冲动的快乐已不再只是一种逃避,而是弥漫生活,影响情绪与健康,那时勇气不是从你身上抽走,而是从你身边借来。朋友、家人、心理工作者,愿成为你人间的灯塔,照亮你回归的路径。
归根到底,“瘾”是心的一种呼喊,而非软弱的标签
当我们差一点跌倒,往往是因为心太沉重,灵魂缺少光。请对自己说:你值得被温柔以待。前方有光,夜里虽长,但未来仍有黎明。
如夜話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