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一直有事做,根本没时间有情绪问题
2025-07-19

心有所定,情緒自無所生。

我常想,人之情緒如風,一會兒來,一會兒走。風若拂葉而過,不留痕跡,那還不妨;但多數時候,風起則心亂,便把一日之安穩擾得支離破碎。於是我便問自己:這些風,是外界之風,還是內心之風?答案總是清晰——風本無形,是我給了它形。

那日午後,盛暑無風。我坐在路邊等人,時間過了一個又一個刻,對方仍未現身。身邊的陽光越來越重,汗水順著背流下來,心中卻無波。我不是忍著不怒,也非超脫無情,只是當時,我有事在做,心有所繫,自無暇生氣。

當心有所屬,外界之擾便難入心。

我打開筆記本,繼續處理積壓的稿件,規劃未完的計劃。若不說,誰會知道這是一場「等待」?若我心已沉入當下,這等待也就不再是空白,而成為另一種充實。那一刻,我想起王陽明所言:「此心不動,隨境而安。」果然如此。若心不動,延誤也如靜水;若心無掛,等待亦是清福。

世間多情緒者,多因「無事可做」,而心無所寄。人在無所事事時,往往對外界過度敏感,一草一木之動,都足以擾亂其心。而當一個人有了方向,有了願景,那心便如定錨之舟,無論潮起潮落,都不致隨波浮沈。

情緒多源於閒,繁忙反成了修行的容器。

我不否認,世間確有壓力與難忍之苦;只是,若將心神投入有意義之事,那些本可能滋生怨氣的時刻,便成了修行的場域。我認識許多心境穩定之人,不是因為他們情緒特別少,而是他們總有事情可做,總有事值得去做。

飛機延誤?他們打開書本,筆記、構思、答覆郵件,一刻不空;遇人爽約?他們反倒珍惜這段靜謐,可以整理內在、梳理思緒。原來所謂「高手」,往往不以情緒制事,而是以事化情。

我想起那句話:「閒生百病,忙解千愁。」此言雖俗,卻極有道理。忙,並非瞎忙,而是有序之忙;非逃避,而是承擔。有事做的人,不是沒有情緒,而是他們知道情緒雖真實,但不必深陷。與其反覆在心裡咀嚼一口苦,不如起身為自己泡一壺茶。

真正穩定的人,不是沒有情緒,而是不以情緒為主宰。

我們不是要剷除情緒,而是要有一種力量,能在情緒起時,不被牽著走。我發現,這種力量的核心,是「行」。當我投入在寫作裡、在幫助他人裡、在完成一個使命裡,那些因遲到、延誤、誤會所引起的情緒,就像輕風拂過水面,起了一層漣漪,但轉瞬便回歸寧靜。

行,就是安住的力量。心有所事,便不畏無常。佛法中講「正精進」,不是強迫自己不停地做事,而是讓身心安住在「當下有意義的行動」中,不貪,不憂,不怨,不疑。這樣的做事,其實就是最深的情緒療癒。

當情緒起時,不妨問:此刻有事可做嗎?

每當心生波瀾,我便靜下來,問自己:此刻,我可以做什麼?不是逃避情緒,而是將注意轉向當下具體的行動。是寫字、是收納、是打掃、是幫助一個人回覆一封信?這一問,往往能讓我從情緒的迷霧中抽身,回到一個可感、可行的世界。

情緒,是虛;行動,是實。當我們將心投向一件「當下能做之事」,情緒便無處依附。如老子所言:「為無為,事無事,味無味。」正是在一呼一吸之間,萬象皆空,心地自明。

一個穩定的人,背後多半有一個安定的日常節奏。

我留意到,凡是少情緒困擾之人,往往有著穩定的生活節律。他們不必過度依賴外界情緒化的刺激,因為他們的內心已經建立起一個「可預期的秩序」。每日定時寫作、練身、閱讀、審思,這些平凡的事,像一盞盞燈,讓人在不確定的世界中,照見方向。

這讓我想到古人所說的「日課」。日課非為成績,而為心法,是為在紛亂世事中,保有一方自我不亂之地。當人習慣了將時間投注在對的地方,就不容易在錯的地方內耗。久而久之,情緒不治而自平,煩憂不解而自散。

與其處理情緒,不如處理事;事辦得清,心自明淨。

我常告訴自己:情緒是雲,事是山。雲再翻騰,山不動。當我不再盯著雲,而是開始修自己的山,雲也就無所依附了。那山,是我的工作、是我的志業、是我心中願成之事。那雲,是一時之怒、之悶、之怨。雲不會因你看它就散去,它會因你專注於山,而自行飄遠。

當你真的明白:此刻還有重要之事在等待你完成,你就不會讓情緒佔據太多空間。不是壓抑情緒,而是轉化焦點。當你心裡有光、有路、有意圖,情緒自然退居其後。正所謂「志大者心寬,心寬者事順,事順者氣和」。

世間無事可惱,惱在未見心光。

人生在世,遇事難免,但真正令我們苦的,往往不是事本身,而是我們將太多注意力給了「心中那點委屈、那點等待、那點對錯」。若我們肯放下那些執念,轉而將身心投注於實處,便會發現——原來,很多情緒,只是因為「太閒而起」。

我們不過是要尋一方平靜,讓自己每日可安心睡下,不自責,不煩惱;讓我們的生命節奏,越來越穩、越來越純粹、越來越柔中帶剛。那樣的心,便如夜間湖面,不驚不懼,靜靜映照星辰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