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人民日报点赞戒掉手机的小孩姐:原来大多数家长“抢手机”的方式,完全错了
2025-07-19

管教若失其心,愛便成了傷人的手。

我時常想起那個夜裡,一位母親輕聲說出的話:「我不是想管他,我是怕他被這個世界帶走。」語氣中沒有怒氣,只有深深的無助與憂傷。孩子沉迷手機,像是被一只看不見的手牽走,走入一個我們無法涉足的世界。我看見無數父母焦急地追趕、奪回手機,語言變成責罵,眼神變成敵意,而親子之間,原本最柔軟的聯結,也慢慢被這塊小小的螢幕切斷。

教育的開始,不是規則,而是看見。

孩子不是因為手機才逃避,而是因為現實中缺乏被看見的眼神。當他們在成長的旅途上遇見困惑、羞辱或挫敗,若身邊的大人只看到了結果,而非心情,他們便會轉身尋找另一個能給他們回應的對象。那個對象,有時是遊戲中不斷升級的等級,有時是短影音中閃爍的熱度,至少那裡,他們是「被注意」的存在。

我曾問自己:孩子何以與我對抗?後來我才明白,他不是對抗我,而是對抗那個讓他感覺無力的現實。若我們總是站在斥責與規訓的一端,孩子自然只能守住那僅存的快樂。而若我們願意停下,走近那個內心孤單、掙扎又渴望理解的他,那麼,或許手機就不再是他唯一的出口。

說教的話語,遠不如時機中的一句沉靜之言。

人心在情緒混亂中,是聽不進話的。我曾在孩子遊戲正酣時怒吼:“你又玩!”結果不僅無效,反讓彼此進一步僵持。後來我學著等待,等待他輸了一局、等待他情緒低落,或只是靜靜陪伴他沉默。那時,心與心之間有了一道裂縫,而我便在那道裂縫裡放入一句輕柔的提醒:「這樣玩下去,你會不會也有點累了?」

教育若非共情,便只是命令。語言若未在心境中入場,便只是空洞的回聲。我學會將提醒藏進紀錄片裡、故事裡、時間分析裡,讓孩子自己讀懂。那樣的點醒,是從內心浮起的願望,而非從外界壓下的壓力。

要奪回孩子的專注,不是阻止快樂,而是提供新的快樂。

手機之所以有力,是因為它懂得怎麼讓孩子感到快樂。若我們只知道禁止,卻無法創造同等乃至更豐富的快樂,那麼奪走手機,就像奪走孩子唯一的糖果。而真正的教育者,應該是在桌上放下更香甜的水果的人。

我曾陪孩子去山林遠足,那日他回家後滿臉通紅、手中捧著自己拾得的小松果,他說:「今天比玩遊戲還開心。」那一刻,我不再害怕手機,因為我明白,當孩子擁有一個更豐盛的現實,他便不再依賴虛擬的刺激。

多巴胺是生理的,但記憶與連結是心靈的。若快樂不再只是數位世界的給予,而是家人一同烤棉花糖、深夜說笑、讀書入夢的那些時光,那麼,孩子的心便會漸漸向現實靠近。

自律的養成,不在控制,而在信任與共建。

我們不該當孩子生活的警察,而應成為他人生的腳手架。當我們設立規則時,若孩子未曾參與,這規則便是枷鎖;而當他有權選擇、有機會犯錯、有空間修正,這規則才會成為成長的支點。

我與孩子曾一同草擬《家庭手機協議》,我們討論、爭執、修改,最後達成共識。從那一刻起,他再不是被動接受,而是主動維持。他說:「這是我也簽字的事。」我知道,那是他開始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的時刻。

當他違約時,我不責罵,只說:「我相信你可以改。」這句話,如一盞燈,照見他心中尚未熄滅的誠信與羞愧。教育從來不應是對抗,而是同向而行;不是警告,而是托舉。

真正的改變,不靠壓迫,而靠覺醒。

若一段教育,使大人筋疲力竭、孩子怨聲載道,那麼,不是愛的錯,而是方式有誤。教育應該像春風,不著痕跡卻潤物無聲。若我們為了孩子好,卻讓他在愛中窒息,那麼這份愛,便需重新洗鍊。

手機不會毀掉孩子,失聯的親子關係才會。我們若能看見那一雙渴望被肯定的眼睛,聽見那一顆未曾說出口的痛,我們就能理解:孩子不是要對抗我們,而是等著我們放下武器,走進他內心。

教育是一條柔長之路,不可躁進,不可苛責。讓孩子成長的,不是父母的擔心,而是陪伴;不是嘮叨,而是理解;不是命令,而是共創。讓我們先成為一個溫柔的同行者,再成為一個有力的引導者。

因為最好的防沉迷,不是系統設限,不是強制監控,而是讓孩子願意走出手機、回到生活的理由。那理由,是愛,是信任,是親情之中不斷綻放的光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