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上海“干婚”现象越来越多,开始向全国蔓延,说出来原因扎心又现实
2025-07-19

婚姻若無情,何以為家?

靜坐燈下,翻閱世間百態,如見一池波紋。那名為「干婚」的現象,如一片落葉漂浮水面,雖無聲,卻影影綽綽映出萬象心痕。我讀至此,不嘆其怪,也不譴其非,心中反起一念:「是什麼讓我們在婚姻中靜默成殼,而不再交心?」

人之所以選擇“干婚”,是為了在痛苦中尋找一種無聲的和平。

世人多誤會“干婚”是逃避,是放棄,其實,它更像一場無聲的停戰協議。夫妻在風霜歲月中曾經並肩走過,情感起初如晨光熹微,然時光長了,對話變少,情緒變淡,一如茶水放涼,仍是茶,只是不再熱。

那些仍維持表面婚姻的人,並非不懂痛,也非無情,而是在利益、孩子、父母、社會觀感的多重壓力之下,選擇不拆解、不重構,只維持現狀,像是浮在水面之舟,雖不前行,但至少不沉。

在這樣的婚姻裡,兩人或許不再是愛人,卻也未必是敵人。他們像兩顆已無交集的星辰,彼此不再吸引,但也不再碰撞。這份選擇,不應該只是冷酷的算計,它更透露了一種凡人的無奈,一種為了減少彼此傷害而形成的默契距離。

婚姻形骸猶存,實則情感早已游離。

若仔細觀看干婚中的情境,就如一幅靜止的畫面:同住一室,卻似陌路;同飲一茶,卻無共語。這不僅是空間的分離,更是心靈的遠離。許多夫妻,在長年的磨合中,逐漸不再試圖理解對方,而只是選擇不干涉、不打擾。

一方沉浸工作,一方埋首育兒;一方獨處書房,一方沉迷手機。彼此像室友般分攤空間,卻早已不再分享生命。他們甚至可以有條不紊地協作生活細節——交水電費、照顧孩子、準時出席家庭聚會,但這些行動的背後,並不代表連結,而是一種「功能性合作」。

這正是當代城市婚姻最深的寫照:熱鬧的表象下,藏著無數孤島。在這些孤島中,人們並不怨恨,只是彼此都不再有力氣再愛一場。

「干婚」的背後,是對生活節奏與自我空間的渴望。

今人講求自我實現,也渴望靜謐與界限。在婚姻中,若彼此的節奏太過不同,就像是兩種樂器各彈各的調,久而久之,便再難奏出和諧之曲。

有的人嚮往凌晨的寂靜,有的人習慣清晨的鳥鳴;有的人沉迷電子世界,有的人熱愛紙本與書香。這些差異,本不該成為裂痕,若能溫柔包容,或可共舞;但當彼此疲憊、懶於理解之時,這些便成為了分裂的開始。

於是,干婚成了維持「最小衝突」的策略:彼此分區,彼此迴避,把自己藏在喜好的壁壘中,不再打擾,也不再期待對方靠近。這種表面的和氣,其實是一種內心的自我防禦。人們不是不需要愛,只是已經害怕失望。

婚姻成為了現實利益的結構,而非靈魂的棲所。

有些人留在婚姻中,不是因為愛,而是因為一份表格上的名字、一套房產的名義、一個孩子的教養問題、一場升遷的顧慮。現代城市把婚姻轉化為一種經濟單位,讓情感變得彆扭,讓選擇顯得沉重。

在這樣的制度中,離婚不只是感情的終止,而是財務的重組、人際網絡的震動,甚至是價值體系的崩裂。於是,一種無聲的妥協便自然生成。婚姻不再承載靈魂的交會,而是利益的協議,是一張簽到表,是一份「合作契約」。

而所謂“干婚”,其實正是這份契約最不動聲色的延續。人們在這段關係中不再尋愛,而是在維持「秩序」,讓事情別太難看,讓家人不受波及,讓自己還能在人前撐出一份完整的外殼。

在“干婚”中,仍有人嘗試著回望初心。

並非所有干婚者都徹底失望。也有一些人,藉由距離反而重新思考:「我們曾為什麼在一起?」這樣的反思,不是對舊情的懷舊,而是對人與人的本質連結產生新的理解。

偶然一則訊息、一場對話、一場病痛中的探望,都可能喚醒那份尚未死去的柔軟。人在最無助、最疲憊時,才會知道誰真正牽繫著自己的魂魄。於是,即使長期各過各的,也有人會在某個午後,忽然想念起對方笑起來的模樣。

真正的親密,不是時時陪伴,而是在時間與空間拉遠後,心中仍有一個無聲的位置為對方保留。這樣的關係,或許不熱烈、不浪漫,但它比怨懟與冷漠更接近「願意」——願意照看、願意接納,即使已不再頻繁互動。

「干婚」之後的人生,仍是一種修行的場。

每段婚姻,無論濃烈還是平淡,都是一次心性的磨煉。真正讓人痛苦的,往往不是對方的冷淡,而是自己對失去聯結的無力感。而這份無力,若不能覺察與消化,便會在下一段關係中重演。

王陽明曾言:「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。」面對干婚這一人生場景,若能誠實覺知,不逃避、不自欺,便已是修行的一部分。認清自己真正渴望什麼、能給出什麼、承受什麼,是一種心靈上的明德之路。

「干婚」不是結局,而是一次靜默的轉機。它可能是破裂前的緩衝,也可能是重生的準備。在距離中,人得以回望,在寂靜中,人或可重新聽見內心的聲音。

情若無聲,亦能生根。婚姻如舟,終需掌舵。

願人們在婚姻中,不只看見對方的冷漠與分歧,也能看見自己的固執與恐懼。婚姻不是牢籠,也不是庇護所,它更像一面鏡子,映出我們的成長與停滯、勇氣與逃避。

那些願意誠實面對「干婚」的夫妻,其實比想像中更加勇敢。他們沒有掩耳盜鈴,也不急於撕破彼此,而是選擇一種暫時和平的方式,好讓各自修心,讓日子過得尚可忍耐。

然而若願意,這份和平也可以成為出發的港灣——或為了修復愛,或為了坦然分開,無論選擇哪一條路,心中都不必帶恨。如若兩人皆願誠實生活,便不再枉費這段共度的歲月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