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站在人性的反方向,你就赢了
2025-07-18

真正的勝利,是從修剪自身的欲望開始。

世人皆尋求成長,卻少有人明白,成長的本質,不在於多得了什麼,而在於少迷失了多少。若我們能如園丁一般,去識別、去修剪、去守住內心枝節叢生的欲望,生命便會逐漸簡明,逐漸有力,也逐漸靠近天命。

我常想,人之為人,正是因為我們擁有意識去對抗本能。這不是壓抑,而是淨化;不是扭曲,而是回歸。在每一個選擇面前,我們都有機會向下沉淪,也有機會向上生長。而那些選擇站在人性反方向的人,最終總會走到光明處。

克服懶惰,不是為了多做事,而是為了不逃避自我。

懶惰不只是身體的停滯,更是意志的渙散。人懶,並非因為無能,而是因為對未來沒有想像力。當一個人看不見「今日所行」與「明日所成」的連線時,自然會選擇眼前無需付出的安逸。

但真正的勤奮,不在於忙碌,而在於有方向地行走。我見過太多人,整日辛苦奔波,卻在心靈深處一直原地踏步。他們做事,卻不曾思索;他們努力,卻未曾停下問一句:「我所做的,是我真正想做的嗎?」

所以,我學著勤奮於思考,勤奮於行動。前者讓我辨清方向,後者讓我邁出腳步。只有這兩者合一,我才不再迷失於虛無的勤奮,也不再被懶惰吞噬。

放下反駁,是對他人也是對自己的一種成全。

人常常不是被現實所困,而是被自己的立場所綁。當別人提出意見時,我們下意識想捍衛自我,不願承認可能錯誤的那一部分。這並非理性,而是自我的執念。

可我慢慢發現,真正強大的人,是那些願意讓思想沉默一瞬,讓耳朵先說話的人。他們不急於判斷,而是願意多問一句:「若從對方的角度出發,他為何會如此理解?」這樣的理解力,才是智慧的根本。

曾有人對我說:「別急著否定任何聲音,因為即使錯誤的話語,也可能包含你未曾看見的世界。」這句話,我記了很久。因為我終於明白,反駁欲不是力,而是慣性;而理解,才是真正的力量。

克制貪婪,是讓自己不再成為自己的敵人。

在這個時代,太容易什麼都想要:更高的地位、更快的結果、更大的掌聲。我也曾如此,手忙腳亂地抓取,卻常在夜裡無聲崩塌。後來我懂了,貪婪的根,是心中不安的空洞。

我學會為內心做減法:減少無用的比較,減少虛妄的幻想,減少那些永遠填不滿的「更多」。我也為工作做減法:不再追求面面俱到,而是選擇少做事、做好事。

貪婪讓人奔命;而專注,則讓人得道。當我能專注於一件真正重要的事時,那些浮躁的慾望,便如風過無痕。

放下嫉妒,是讓自己活在愛中,而非計較中。

嫉妒是一種悲傷的情緒,源於我們將他人的成功視為自己的損失。我曾經也這樣,看到別人走得更快,就質疑自己是否被落下。那時的我,常常痛苦,卻說不出來為什麼。

直到有一天,我看到一個人說:「他人之得,非我之失。」這句話點醒我。原來,別人走得快,不代表我必須停下;別人站得高,也不會佔據我該走的路。

我開始學會欣賞。當我看到別人耀眼時,我不再自卑,而是思索:「我能從中學到什麼?我願為這樣的努力喝采嗎?」從此,我心中少了刺,多了光。

練習利他,是走向圓滿的最短之路。

曾讀過稻盛和夫的故事:在天堂與地獄之間,差別不在器具,而在心念。若只為己用,那長筷再長也無用;若願為人著想,便能彼此成全。

我們以為利他是損己,其實利他是最高明的利己。在合作中為人考量,在共事時多走一步,往往不是吃虧,而是積累信任。這信任,終將化為回報。

我開始懂得:「成人達己」的智慧,不是一種策略,而是一種心性。它來自內在的豐盈與寧靜,來自一種相信——世界若好,我亦會好。

真正的力量,是能修剪自己的人。

我們不必全然滅絕人性中的欲望,那是天生的本能;但我們可以像園丁修樹一樣,有意識地去辨別:什麼是該留的主幹,什麼是該剪的枝條。這不是對抗人性,而是與之和解。

生命若是一棵樹,欲望便是枝葉。若不修剪,陽光照不進來;若剪錯了,果實也長不出來。所以,我不再盲從,也不再壓抑,而是溫柔而堅定地問自己:「這欲望,真的是我要的嗎?」

我想,當我們願意這樣修剪自己的一點一滴時,便是站在了人性反方向,而這正是向上之路的開始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