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太敢说!专访“中国第一位性学家”李银河:女性可以晚婚晚育,但不要拒绝亲密关系
2025-07-18

婚姻與自由之間,藏著一顆尋道的心體。

我曾經以為,自由與愛是彼此相斥的。當心被一個人牽引,行動便不能再全然自主,言語也不再只屬於自己。但走過歲月,我才漸漸明白,自由不是不與人牽絆,而是甘願選擇那個值得與之相繫的人。愛的本質,並不是奪走,而是承接,是一種自願的奉獻,如樹願意為風低頭,如水甘願為月生波。

當代的婚姻變化,不是衰敗,而是歸真。

我靜靜觀察今日世道人心,那些選擇不婚、不育、不戀愛的人,常被視為逃避責任。然而,若深入他們的心體,卻能發現:不是他們拒絕親密,而是過往的親密讓人失望。家庭本位的時代把“義務”放在愛的前面,於是婚姻成了契約,愛成了工具,人被當作角色,而非心靈。

可如今,越來越多人開始反問:我到底為誰而活?我能否先做一個完整的自己?當個人從被期待成為某種角色中醒來,愛的樣貌也就不同了——它不再是義務,而是喜悅的流動;不再是“應該”,而是“願意”。

晚婚、不婚、獨居的背後,是女性意識的甦醒。

當一位女子能夠獨立生活、獨立決策,不再以婚姻為生存保障,不再以母職為唯一使命,那麼她對於愛的選擇,也將更接近真心。這不是對婚姻的否定,而是對心的尊重。當她選擇進入一段關係,不是為了完成什麼世俗期望,而是因為心有所動,願有所寄。

這樣的愛,乾淨且強大。因為她可以離開,所以她選擇留下。這樣的婚姻,或許不多,但每一對,都是真正的「知我者謂我心憂」。

人類對愛的渴望,從未因社會變遷而淡化。

我們常說“現代人冷漠”、“年輕人不談戀愛”,但我總覺得,這只是表象之霧。真相是:他們比以往更重視愛,更不願將愛草率交出。他們或許不願盲婚哑嫁,不願為了生計將心體出借,但這並不代表他們不需要愛。

虛擬戀人、乙女遊戲、追星文化……這些現象並非逃避,而是心之代償。愛若無法在真實中找到著力點,人們也會創造出一個能讓情感流動的容器。哪怕只是一點點的情緒投射,也足以說明:人,依然渴望被深深理解。

參透無常之後,才明白愛是唯一能留下的東西。

當我讀到李銀河說“我30歲就參透了人生無意義”,我忽然想起佛陀夜觀星辰的那一刻。人生確實無常,萬物皆空,然而空不是虛無,而是自由的起點。因為一切都不能久留,所以才更要珍惜那當下曾經與人心意相通的片刻。

那片刻裡,你不是誰的誰,但你與某個人分享了同一顆跳動的心,這就是愛的意義:它不一定是永恆的,但一定是發生過的。你為對方付出過一個完整的自己,那已足夠。

親密關係不是桎梏,而是心體的鏡像。

我們對關係的誤解,往往源於對「我」的不了解。當我們尚未理解自己的渴望與陰影時,就匆忙將另一個人拉進來,他只能成為我們投影的對象。而當我們逐漸明白自我、與內在和解後,才發現:真正的親密,不是你來填補我的空,而是我們彼此照見。

這樣的關係,是修行,不是救贖。它讓人暴露缺口,也給人力量去修補。它不是讓人沉溺,而是讓人甦醒。親密,不是捆綁,而是一場內在真相的照見。

真正的自由,是選擇為愛傾心仍不失本心。

有時我們懼怕親密,是怕失去自己。可若一段關係讓你與本心更近,讓你更溫柔、更清明、更慈悲,那它就是助道的緣。若一段關係讓你焦躁、委屈、離開自我,那它便是磨礪的石。

愛不是放棄自由的交換,而是讓你看見:真正的自由,不是脫離一切關係,而是在關係中保持本心。就像王陽明說的,“吾心光明,亦復何言”,一顆不失明的心體,即使行於世俗萬象之中,仍如蓮花出水,不染而香。

老去,是生命返璞的安然,不是熱情的熄滅。

在李銀河的日常裡,時間被切成三段:上午寫作,午後讀書,夜晚觀影。那不是逃離喧囂的安排,而是一種對生活的虔誠回應。年歲的增長不是熱情的減少,而是對何為值得,愈發清明。

所謂年老,其實是更少地為了世界而動,更純粹地為了心而活。我們不再向外索求認可,而是從一部電影、一篇文章、一盞茶中,看見內在世界的繁花依然。

真正的幸福,是找到自己想做的事,與想走的人同行。

問一個人是否幸福,不在於他擁有什麼,而在於他是否仍對自己內心的聲音保持誠實。他是否知道什麼能讓自己喜悅,是否有勇氣把時間與生命投注在那件事上。

而愛亦如是。不是為了避開孤單,不是為了規避年老,不是為了逃避世俗的指責,而是因為,那人使你心安,令你喜悅,讓你覺得這短短數萬日的體驗卡,可以因為與他一同書寫,而值得。

如夜話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