讨厌一个人,最好的办法不是翻脸,降熵就行
2025-07-18
讨厌的情绪不是敌人,混乱才是
我们时常在生活中遇见让人心生排斥的人,有些言语太尖锐,有些举动太越界,有些气场太难相处。但真正在心中升起“讨厌”二字的那一刻,与其说是对方引发了情绪,不如说,是我们在内心失去了秩序。
真正的智慧,不是翻脸,而是降熵
我们习惯以对抗回应不适,以情绪回应刺激。但许多时候,翻脸只是一时之快,留下的却是更长久的撕裂感。面对仍需共处的关系,最优解往往不是对抗,而是让内心重新归于有序。这就是“降熵”:让本应外化的混乱,不在心里泛滥。
降熵不是懦弱,是一种对能量的精细管理
精神熵,是内在混乱的代号。讨厌、焦虑、攀比、愤怒……所有让我们内耗的情绪,都是熵增的产物。降熵,就是不被情绪带着走,而是回到清明、整肃的状态。就像水杯翻倒后不忙着怒斥谁,而是先擦干净,再端正放好。
第一步降熵,是课题分离,认清边界
我们常因为别人“不像我们”而焦躁,想去干预、改变、说服。但人和人之间的界限,是精神最该尊重的疆域。阿德勒讲过,真正的成熟,是清楚知道什么是“我的课题”,什么是“他的课题”。
你可以选择不认同他的行为,但你无需为他的选择承担情绪。他的无礼、他的固执、他的情绪,不是你的人生任务。每个人的混乱,终究要自己负责。
课题分离之后,情绪就少了大半。因为我们终于愿意,把别人的混乱还给他,把自己从冤枉的牵连中解脱出来。
第二步降熵,是将注意力重新指向当下的自己
人会陷入精神内耗,常常是因为注意力被他人绑架。你越在意对方的情绪与态度,你的内心就越无法安定。解决的方法,不是屏蔽对方,而是重回自己——做一件让你专注的事,哪怕只是把桌面清理干净。
阅读、写作、运动、专注地完成一项任务,都能唤起心流。而心流,是一种自然的降熵机制。它不靠控制他人达成内在平静,而是靠沉浸在自身秩序中,恢复生命的主权。
第三步降熵,是重塑自己的环境结构
一个混乱的外在环境,会悄悄催生内在的混沌。你的办公桌是否杂乱无章?你每天接触的人是否消耗你?你刷的信息流是否堆满负能量?环境既是容器,也是放大器。重塑环境,是为心重构节奏。
即使不能离开当前的工作或人际系统,也可以从可控的小范围开始。清理房间、精简通讯录、调整作息、减少抱怨的对话……当你开始为生活做“减法”,你会发现自己的情绪和专注也一点点清明起来。
降熵,是向内收拢,是为心造序,是不让自己变成那个自己都不喜欢的人
我们不是不该讨厌人,而是要知道,讨厌之火若烧遍心田,最终烧毁的,是我们原本的清澈。
讨厌,是可以的。但更重要的,是别让讨厌夺走你原有的安定和方向。别人的失序,不应成为你走向混沌的理由。
降熵不是无感,而是更高级的自我守护
它不是压抑愤怒,而是承认情绪、穿透情绪、然后不被情绪带走。是懂得哪怕山雨欲来,心中也可自有晴朗。是面对无序不躲、不逃,也不随之起舞,而是缓缓收心,回到自己的安宁中。
就像湖水面对风,它不必风平浪静,却也从不跟风起舞。
人生越往深处走,越需要为自己营造秩序感
越是复杂的人际场,越要提醒自己:我是谁,我来此为何,我要成为怎样的人。那些不喜欢的人,是提醒我们“界限”的人;那些让人翻白眼的场面,是提醒我们“重心”的试炼。
降熵,不是忍气吞声,而是尊重生命秩序的美学。是让自己不被搅乱,不被干扰,始终安放在自己信仰的中心点上。
你不必改变世界,但你可以选择不乱于世。你不必赢得一切,但你可以安住自身。
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