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位学渣妈妈的自救:当我真的“看见孩子”,才知道那个摆烂的孩子,有多难!
2025-07-18
真正的教育,不是把孩子推上去,而是蹲下来,看见他。
当一个孩子一次次考试退步,不愿上学,沉默寡言,父母最容易做的,是发号施令、惩戒规训。而最难的,是按住急躁的心,先问一问:他为什么不想学了?
一个厌学的孩子,往往不是不愿意学习,而是他太久没有被真正“看见”。
表面上,孩子摆烂、躺平、逃避学业,但背后,往往是一颗不断自我否定、被误解的心。他们不是不痛苦,而是已经痛苦到说不出。成绩下滑、注意力难集中、作业效率低、对未来失去想象力,这些都不是“懒”,而是“困”。
这位妈妈的自述,让我意识到,很多父母把“学习”当作通向未来的唯一通道,却忘了在这条路上,孩子首先需要的,是归属感与信任感。他需要被接住、被理解、被看见,而不是被勒紧、被鞭策、被责难。
父母无法替孩子走路,但可以为他撑起一片温柔的天。
当母亲明白孩子厌学的根源不是不懂道理,而是承受过重的情绪负担,她才终于放下“我是为你好”的焦虑,学会去爱一个正在经历失败的孩子。
她没有立刻纠正他,而是主动关心他喜欢的音乐,为他抢下一张演唱会门票,只为了告诉孩子:你值得被爱,哪怕你现在一无所成。
这种情感的回应,是对孩子“存在”的接纳,不再因为他的表现好坏而评判他的价值。一个被接纳的孩子,才会拥有面对世界的勇气,也才愿意重新相信自己。
青春期的孩子,最需要的是情绪上的接住,而非立刻的引导。
在孩子说出“我不想上学”时,大多数父母会条件反射地训斥:你知道不上学有多苦吗?你想一辈子打工吗?而孩子的心,在那一刻,是封闭的。他说出那句话时,其实是一次试探:你还爱我吗?即使我现在这样。
当我们第一反应是惩罚、断供、逼迫,孩子就会在内心筑起防御。他们学会沉默,学会表面顺从,学会装作正常,实际上已在心里悄然放弃。
真正的教育,是在孩子最无力的时候,蹲下来听他讲完一句完整的话,不打断、不训斥、不评判。哪怕他说的只是“我讨厌数学”“我想当电竞选手”“我根本不适合读书”,我们也要先听完,再回应。
真正的沟通,不在于说了多少“道理”,而在于是否传递出“我理解你”。
父母常说“我是为你好”,但在孩子心中,“为我好”的定义,应该是“让我感觉被爱”。不然,道理说得再多,也只是加重误解。
当妈妈开始不再质问,而是去共情儿子内心的羞辱——“你是不是觉得被我赶出家门的那几天,特别委屈特别冷?”儿子才终于放下了防备,轻轻说出那句“我也爱你”。
这一刻,教育才真正开始。不是从分数、计划和辅导开始,而是从爱里开始。
一个孩子是否能真正学好,靠的从来不是逼出来的成绩,而是内在的动力。
当亲子关系逐渐被修复,当爱与信任重新建立,孩子开始愿意主动学习,哪怕进度慢,也充满希望。学习不再是“被安排”,而是“愿意去做”。
孩子的潜能不是靠“打压”和“恐吓”激发出来的,而是在“被理解”“被接纳”的土壤中自然生长的。我们要的,不是一个服从的孩子,而是一个愿意与父母并肩前行的人。
看见,是教育的起点;接纳,是关系的桥梁;陪伴,是成长的基石。
那位母亲的转变,并非什么高超技巧,而是她从“我要他改变”变成了“我要先看见他”,从“我要纠正他”变成了“我要承接他”。
真正的改变,不是从让孩子学会听话开始,而是从父母学会听见孩子开始。
所有在青春期失控的孩子,其实都在等待一句话:“我知道你很难。”
而所有被这句话安抚过的孩子,也会有一天,在父母老去时,轻轻地说一句:“你辛苦了。”
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