️19岁辍学,25岁估值1000亿,这位少年凭什么成为全球最年轻亿万富豪?
2025-07-18
真正改变世界的年轻人,不是踩中风口,而是提前看见风吹的方向。
在一个所有人都在奔向算法与算力的年代,有一个少年却低头走向数据。他看到了每一段视频、每一张图像、每一句对话背后的标签和边框,也看到了一个被忽略却必不可少的未来:如果AI是世界的意识,那数据就是它的血肉。
亚历山大·王没有押注在最“性感”的方向。他选择了一项在外人看来近乎“打杂”的劳动——数据标注。而正是这份“不光鲜”的执念,成为未来通用人工智能世界的第一块砖。
最早一批“铺路人”往往站在看似最卑微的位置,却拥有最高维度的远见。
他不是偶然成功。他出身科学家庭,9岁拉小提琴,能说多种语言,曾是美国数学、物理、计算机奥赛的常客。他不是“天降主角”,而是一步一步沿着兴趣和自律走到MIT,然后又主动从那里辍学——不是放弃,而是开始真正属于自己的探路。
他没有一开始就高调宣布改变世界,只是低头做了一个“帮人整理数据”的平台。那是2016年,AI还没有像现在这样“统治世界”,而他却已经意识到:只有高质量的数据,才是所有智能模型的根基。
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,都源于极其朴素的观察与极其耐心的打磨。
数据标注很苦、很慢、很重。可在自动驾驶、生成式AI、大语言模型的兴起之后,全世界终于意识到,没有这些数据的训练,AI就是一个空壳。
Scale AI正是在这条路上,一步一步把“打杂”的标注工作,转化为整个AI世界的基础设施。
当大家还在抢建高楼时,他已经默默铺好了水电煤。
时代的浪潮里,总有人选择站在“幕后”,但他们却是发动机。
Scale AI之所以能从“低门槛”走向千亿估值,不只是时机,更是策略和结构的胜利。
他把数据标注做成了产业,做成了产品,更做成了生态:用全球分布的廉价人力打磨数据、用自动化工具加速处理流程、再通过与顶级模型如GPT合作反馈新需求。
他不仅仅在“卖铲子”,而是在铸造整个淘金场景所需的地基。
大部分人只盯着金子在哪,他却在问:黄金从哪提炼。
这背后有天时(AI风口切入时点精准)、有地利(全球化数据工厂)、有人和(硅谷核心资本护航),但更重要的是:他一开始就不是做短线交易,而是试图解决一个长久的世界级难题:如何让AI真正理解世界。
真正的创业,不是把旧问题换个说法,而是看见一个谁都没愿意啃的“硬骨头”。
在所有人想躺平、想速成、想找捷径的时候,这个1997年出生的年轻人,选择了最“土”的方式:做一个平台、一点点积累训练数据、构建标准化系统。
他不急着成为主角,而是甘愿成为支撑别人演出的舞台。
世界最稳固的位置,往往是那种能承受别人成功重量的位置。
数据标注这件事,看似简单,其实极难。如何控制质量?如何压缩成本?如何统一流程?这些都不是技术问题,而是系统问题。
所以真正厉害的,不是他做成了AI公司,而是他把一件每个人都嫌弃的苦活,做成了一件人人依赖的好事。
让一件小事穿越时光,最终让世界离“智能”更近一步,这才是创造。
很多人都在问:为什么中国没有Scale AI?
这不是技术问题,也不是劳动力问题,而是视角问题。
当我们还在用“打杂”“廉价”看待数据工作时,别人已经把这件事当作“人类文明输入给AI的语义本源”。
当我们还在内卷执行效率、拼人力成本时,别人已经在沉淀标准、建生态、控质量、打闭环。
真正的战略,不是更快一点,而是看得更远一点。
一个国家也好,一个企业也罢,缺的从来不是聪明人,而是愿意在“不性感”赛道上熬十年的人。
Scale AI不是因为投机成功,而是因为他们把一件事当作一辈子的事去做。
正如亚历山大所说:“我们正在为AI未来铸造数据基础,这将是我一生的事业。”
一个人一旦为世界选定了方向,就不再焦虑成败,而开始安心耕耘。
如今他仍不到30岁,Scale AI估值超千亿,年营收超过百亿,团队数千人,服务于全球最强的AI公司。他没有浮夸,没有站在聚光灯下高喊未来,而是持续沉静耕耘一件事:让数据更干净、更精准、更有效。
这不是少年狂想,而是一种罕见的长线理性。
也许未来通用人工智能真正诞生之时,我们不会记得谁是它的操盘手,但我们会知道,那个默默为它训练眼睛、教它识字、给它声音的少年,曾用一己之力,点燃了一盏通向世界的心灯。
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