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“新型啃老”出现了:为了啃老,他们开始假装考公
2025-07-18

逃避的背后不是懒惰,而是一种无法言说的痛感。

在许多人批评“新型啃老”的时候,我们很少停下来问一句:“他们到底在逃什么?”表面上,他们假装考公、考研、考证,实则用这些谎言编织出一张遮羞布,为的是挡住生活射来的锐利目光。但这一切的起点,往往不是因为不想走路,而是因为脚下早已寸草不生。

一个女孩说:“每天只是喘气而已。”这句话像一滴水,滴在心口,竟泛起巨大的波澜。她小心翼翼地活着,像一只躲在角落的猫,连放个屁都要压低声音。她不是在享受生活的清闲,而是在挣扎着逃离那种“无成果感”的羞耻。对她来说,哪怕偷偷喝一杯库迪咖啡,都是奢侈的冒险。

这一类的生活,不是舒服,而是模糊,是一种想出门却找不到门把手的状态。日子变得没有边界,没有清晨和傍晚,没有进展与失败,只有“像”努力的姿势和“怕”暴露的心情。

社会构造的时钟把个体推入虚伪的节奏,真诚反而成了奢侈。

另一个男孩,从一个“从不让人操心的孩子”,变成了一个连考试报名都成了例行旅游的人。他说他曾试图学一下,可一旦看穿了“优绩规则”的虚伪,就再也无法信服它了。

优绩主义是一个现代社会几乎不加怀疑的信仰:只要你努力,只要你坚持,你就能赢。但现实常常是反着来的。有的人熬了十年,依旧苦不堪言;有的人一出场就满载资源,轻松跃过大多数人的终点线。那些在体制内呼吸困难的人,那些在职场文化中被PUA的人,根本无法用“失败”来解释自己离开的理由——因为他们从未真正被允许“进入”。

所以他最终选择了制造一个谎言:“我考上了。”一个人,一旦开始骗别人,最后总会骗到自己。

这不是一个坏人,也不是一个懒人,而是一个不知该向哪里去的灵魂。他对世界的厌倦,早已超越了“就业”与“上学”的范畴。他在用一种温顺的方式,拒绝再参与那场永无止境的内卷。

在一切努力之前,有一颗必须被理解的心。

最坦然的那个孩子,说他假装考证三年,从未有过愧疚。他说:“我吃住父母的,是伤天害理;那同学创业失败、买车买房的,又算什么?”他的语气不是狡辩,而是困惑。

他看到的是这个世界对“啃老”双重标准的荒谬——如果一个人拿父母的钱买了房,被叫“孝顺”;如果他什么都不买,只是吃喝住,却被叫“废物”。于是他选择不再装,坦然面对自己的停滞。

他说:“父母那代人赚钱,本来就容易得多。”在很多人看来这句话是不敬的,但在他口中,这是试图还原一份真实。他并没有讽刺谁,只是把那层不能说破的差距轻轻地揭开。

坦然,并不代表不动心。他对未来没有期待,也没有敌意,只是静静等待那一天“父母退休,装不下去了”的时刻到来。这种等待,是温和的崩溃,是对生活半步退让之后的长久凝视。

谎言的出现,并非为了欺骗他人,而是为了维持一种不敢面对的和平。

他们知道,这样的日子不会久。他们不是不想工作,不想努力,而是不知该以怎样的方式活成“值得”的模样。

当我问他们:“如果对父母坦白,会怎样?”有的说:“他们早就知道了,只是没说。”有的说:“一定会大吵一架,因为父母也需要那个谎言。”

是的,这样的谎言,是孩子编的,也是父母默许的。它不是一场骗局,而是一座桥梁,一端连接着孩子尚未成熟的心,一端连接着父母无法放手的期待。

我们身处的社会,没有一间安静的休息室。我们常说“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”;“坚持就是胜利”;“失败是成功之母”。但我们却很少允许一个人停下来,问问自己:“我为什么要上这条船?我想去的地方,真的在那头吗?”

真正的失败,是在没有热情的地方勉强自己前行。

在这样内卷到窒息的环境中,我们把“休息”变成了罪,把“不作为”当成了耻辱。于是,哪怕只是想静一静,也要先编一个考试的谎言,先装出正在努力的样子,才能光明正大地喘口气。

可是,人不是机器。机器尚且有停机检修的时间,人却连一刻的迷茫都不被允许。当我们不知道方向还在奋力奔跑,那不是坚定,而是迷失。

修满一颗心,远比完成一张试卷重要。哪怕只是坐在阳光下喝杯清茶,哪怕只是与自己好好说一句:“现在的我,还不想跑。”这也不该成为被嘲笑的懒散。

一个人真正准备好出发,不是因为他有了完美的计划,而是他的心已经发亮了。

一个人要重新出发,不靠压力,不靠恐惧,而靠一颗开始愿意走路的心。这种愿望,不一定壮阔,不一定明晰,它可能只是某天早晨醒来,忽然觉得可以试试,不再排斥,不再害怕。

那一天会来,或迟或早。不是因为父母催促,不是因为社会批评,而是因为灵魂里的沉默,终于被照亮。

我始终相信,人有一种隐秘的自我修复能力,只要不压垮它,它总会慢慢从泥里探出头来。给自己留一点真空,让心自己苏醒,不必催促,不必羞耻。

一个人能活得像自己,才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。

无论是考公、考研,还是考证,这些路径本身没有对错。错的是,当它们变成一张遮羞布,让人无法诚实面对自己的状态时,才真正把人困住。

人生没有一条标准轨道,只有适合自己的节奏。活在节奏之中,不是懒惰,而是一种智慧;不再伪装,不是堕落,而是回归真实。

那些“假装在努力”的孩子,他们不是败类,不是废物,而是这个时代太快了,而他们刚好还没醒透。他们不是耻辱,而是诚实地显露了这个社会节奏的巨大裂缝。

或许我们每个人,终将走上属于自己的那条路。但在那之前,请允许他们慢一点,再慢一点。

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