罗振宇、脱不花往事:如果一件事能成,一定是命中人心本来就有的东西
2025-07-18
《心有文明,路自生光:十年得道,是一场心灯的修行》
万物得其本者生,百事得其道者成。一个企业的成长,若止于资源、策略与营销的竞逐,不过是草木荣枯的周期律。而那些真正穿越时代风浪、唤醒众人内心温度的公司,往往藏着一颗历久弥坚的“心”。得道,这家公司,从“罗辑思维”一场视频,到《文明之旅》二十年工程,它的脚步未必每一步都精准,却几乎每一步都带着某种“志业”的燃烧。这不是一家企业的成长史,而是三颗灵魂共同点燃一盏心灯,照亮彼此,也照亮这个世界的故事。
一、初识之心:不由理性,也不止感性,是灵魂对灵魂的识别
人世间重要的相逢,从来不是安排,而是撞击。2013年那个雾霾厚重的春天,脱不花抱着对“胖子说教”的不屑,推门而入,却在罗振宇的演讲里听出了一种让人“晕乎乎”的震撼。那并非理解,而是被召唤。那一刻她未必知道,这个男人日后将改变她的事业轨道、人生路径,甚至精神坐标。
人与人真正的识别,不靠话术、不靠标签,靠的是“有没有共鸣”。哪怕全然陌生,仍能在某个瞬间感受到:这个人,有我未说出的话,有我未敢走的路。那不是理性判断的选择,而是命中注定的召唤。
二、结盟之心:真正的邀约,不是给你机会,而是信你值托生命
后来那趟送罗振宇回家的车上,脱不花开玩笑说“合伙?那得200万。”她未料,这句话,会成为她此生最长远的投名状。
罗振宇的回应不是砍价,而是“即使第一年公司没挣到钱,我也从家里给你拿。”这是商业吗?是。但更是信任,是灵魂把命交出去的姿态。
一个人最重要的判断,不是“这个人值不值”,而是“我愿不愿”。 真正值得携手的伙伴,不是那些开条件、谈利益的人,而是那些说“我愿”的人。愿,为你托底。愿,为你守夜。
三、三角之心:真正稳定的合作,是三人之道,不偏不倚,彼此制衡
脱不花拉快刀青衣入伙时,并不是真的“看好”,只是“没有更合适的人”。但这恰恰是命运巧妙的编排:快刀不写代码,却能补实事之缺,管灯、修门、布网线,他不是技术,却是地气,是基座。
三人合伙最重要的,不是能力互补,而是人格守恒。罗振宇有远虑,脱不花能落地,快刀青衣守住底层秩序。 三角形,不是最灵活,但是最稳固的结构。
更重要的是,他们三人之间,立下“君子协定”——任何一个人若失去成长,就可请他离场,且不得带走股份。这个协议没派过用场,因为他们都信:这份事业,是彼此的“命”,不是资源的“份额”。
四、反思之心:追逐流量不会走到远方,被尊重才是能走一生的路
“作妖”带来流量,却带不来尊重。那几年,罗辑思维靠卖书、做活动、话题营销红极一时,但罗振宇心里越来越空。他说:“德鲁克讲,好公司是没有新闻的。我们天天整新闻,是个坏公司。”
这不是厌倦,这是清醒。人若沉溺于被看见,很快就会忘了“我是谁”;人若只为被赞美而说话,终将失语。
他开始寻思:有没有一种方式,可以让内容不靠“整活”吸引人,而是靠真知、靠价值、靠长期积累?
这是“尊重”之路的起点。
五、自我否定之心:你不是卖货的,你是点灯的
田溯宁的一句话,拨开了他们所有的迷雾——“你们不该只是电商,你们是知识的运营商。”
知识运营商,不是贩卖知识,而是为人点亮“理解力”,是用知识点燃生命的火。
这改变了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,也重塑了他们的自我定位:不再是卖书人,而是造光者。
从“让用户获得商品”到“让用户获得意义”,这不是业务转型,而是心体跃迁。
六、自我进化之心:平台不是做出来的,是“被需要”出来的
“为什么我们比别人贵30%,却卖得最好?”
因为,读者不是买书,是买被理解。买“有人替我读了书”。买“我相信你们挑的书值得读”。
于是,他们决定:与其挣那70%的商品利润,不如只挣30%的内容价值——这是“得到”的起点。
他们不再等别人来做平台,而是自己做。“得”是动词,“到”是目标,名字本身就是承诺:你在这里,将有所收获。
平台之所以能立住,是因为它回应了时代的一种深切渴望:我愿为真正的知识、深度与启发,付费。
七、时间之心:品牌不是设计出来的,是等待出来的
跨年演讲,不是营销创意,是“仪式的发明”。
“我们要办二十年”,罗振宇说。不是因为我们一定能活二十年,而是因为只有二十年的坚持,才能赢得尊重。
时间是最深的力量。
“时间的朋友”不是一个节目,而是一种与时间结盟的态度:我们相信,真正重要的事,是一寸一寸堆出来的。
那些年跨年演讲,哪一场不是灾难?疫情、场地、高烧、缺观众……但他们每年都交付。
“我们信守的,不是讲完一个段子,是交出一份信任。”
八、交付之心:真正的信任,是每年准时出摊
当疫情让世界停摆,他们仍然站在舞台上。没有观众,就对着熊猫玩偶讲;没有场地,就搭起七层书城舞台。
罗振宇哪年没生病?哪年不是高烧、失聪、喉咙沙哑、晕头转向地上场?可每年都讲,每年都准时上线。
那不是靠意志力,那是靠“愿力”。愿,为万家灯火而讲。愿,为那些屏幕另一端的人,撑起一个“年终的仪式”。
得道是商业体,却有着“宗教感”式的严肃。不是神秘,而是庄重:
我们交付的,是一份“年终心情”的依靠。
九、文明之心: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属于你的灯塔
“如果二十年后,我只是知识付费的创始人,那不够。”
“我想讲完1000年到1912年的中国历史。”
文明之旅,是他们心的终点,也是再一次起点。
不是历史讲述,而是精神接力。是让一个个“时间中的事件”,成为“时间中的指南针”。
不是为让孩子背历史,而是希望一个35岁的成年人,回望来路时知道:我走过的不只是一条职场路、情感路,而是穿越历史回响的人之旅。
《文明之旅》,是得到这家公司真正“得道”的开始。因为他们不再追逐知识本身,而是唤起人对“命脉”的认知。
十、同行之心:最深的合伙,是愿意为对方托起一生的志业
脱不花曾说:“你非要干,我就伺候你一场。”
她不是谁的员工,不是运营人,也不是经纪人。她是那个听你说“我想讲完整个中国近代史”的人,然后默默筹资、组人、找老师、定排期的人。
“我愿为你完成这件事。”
愿,不是顺从,而是陪伴。愿,不是认同,而是承托。愿,是我用自己的光,照着你心中的那道光。
十年得道,不是从视频起步的公司成为了“知识服务”平台,也不是一场跨年演讲如何翻红,而是三个人,如何将各自的命,系在一个共同愿景上。
不以利益分合,不以环境进退,而是始终有光,始终有道。
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