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牛津公布2024年度词:大脑萎靡
2025-07-18

大脑萎靡不是病,而是一种灵魂的信号

日复一日的刷屏之后,我们感到空虚、疲乏、心神不宁,不是因为我们弱,而是因为我们活得太远离自己了。

精神的溃败往往始于我们放弃了选择的权力

当我躺在沙发上一动不动地看短视频,看着每条都不太满意,却也懒得离开,内心不是快乐,而是一种惰性下的麻木。不是因为不明白该做什么,而是因为那一刻,我把选择权交给了算法。

人心之所以困顿,不是因为我们喜欢垃圾内容,而是因为我们已经没有力气为自己选择内容了。正如牛津将"Brain rot"列为2024年度词汇,不是说我们都病了,而是在提醒我们:人类大脑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集体放弃主动生活。

短暂的精神垃圾是必要的,但过量则是自我遗忘

我不反对偶尔看几集"土剧"、追一场无厘头喜剧,它们像油腻中的一口汽水,让我们在重压下喘息。但当这变成了主食,我们便会失去原本的精神轮廓。那些"罪恶快感"之所以让人羞愧,不是因为内容本身,而是我们知道自己本可以过得更清明。

如陈冠中所说:一个长期压抑自己欲望的人,总需要偷一口哈根达斯。但问题在于:你愿意一辈子靠偷来滋养自己,还是愿意直面生活的真味?

错失恐惧的背后,是想要归属和认同的焦虑

信息爆炸的年代,我们害怕被落下,害怕与世界失联。刷手机的行为,表面是娱乐,内里却是一种社会生存的防御:我怕不知道热梗会被同事嘲笑,怕错过重要信息显得"不专业",怕朋友圈里别人活得精彩而我什么都没有。

但我们越是追赶,越像一场赛博版的"追风筝的人":风筝越跑越远,线却越缠越紧。

被算法驯化的意志,终将失去自由的形状

真正令人忧虑的,不是我们花了多少时间刷短视频,而是我们在这过程中,逐渐失去了时间的感知。脑海像赌场里拉杆的老鼠,不确定的奖赏,轻微的反馈,却能让人忘记时间、忘记饥饿,忘记原初的目标。

这不是意志力薄弱的问题,而是一个庞大的设计系统,正在默默接管人的心智结构。行为心理学家 Skinner 曾证实:不确定性的反馈,会让人更容易上瘾。这正是每个短视频平台的基本逻辑。

当你放弃深度感受,生命也会放弃对你回应

我们之所以觉得"越来越没意思",并非世界本身真的如此贫瘠,而是我们不再细看、不再深想、不再耐心地沉入每个当下。一个人越是沉溺于碎片快感,他的大脑便越无法承载长时间的专注、深入的连接与真实的情感流动。

久而久之,生活便失去了味道,而人也像一具在运行、但已经空心的木偶。

大脑的疲惫,是灵魂渴望被听见的信号

当你在深夜里刷视频刷到麻木,不妨停下来问一句:我的内在是否还有什么未曾倾听的声音?我们刷屏,不一定是为了放松,很可能是为了逃避。逃避对话、逃避孤独、逃避人生重要的决定、逃避对自己更深一层的凝视。

大脑的萎靡,不是疾病的终点,而是转向内在生活的起点。那些一直想做但没勇气做的事、那些想说却一直压抑的真话、那些未曾整理过的内心断片,都在这个萎靡中浮现。

真正的治愈,不在屏幕之外,而在心灵之中

许多人说:我要卸载抖音、封锁朋友圈、删掉一切娱乐 app。但我们是否想过,更重要的是恢复心的主动权。哪怕你仍使用这些平台,只要你是清醒的、是主动的,它便不再有力量控制你。

人生并不需要我们永远高效,永远清醒。但它需要我们回到自己的呼吸里,知道此刻所做的事,是出于自己所想,而不是惰性、害怕或空虚。

当我们重新爱上走路、读书、写字、发呆,当我们允许自己沉入一杯茶、一页书的时间,脑中的雾才会缓缓散开。

人类的心,从来不是为喧哗而生的

每一个真正自在的人,身上都有一种安静的力量。那是拒绝不断回应世界诱惑的勇气,是在千种选择里选择一个最简单、但最接近自己的方式活着。

所谓心灯,不是关掉世界的光,而是找到那个能够在黑暗中为你点亮自己的火。

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