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现在社会最可怕的现象:傻子共振
2025-07-18

傻子共振,是当个体因群体而迷失自我的开始
在人群中,有时我们共鸣得太快,反而失去了自己。尼克·西弗提出,“算法文化”已经成为文化实践本身,不只是技术手段。首富钟睒睒也直言算法“是大恶”,呼吁公开与反思。人们通过社交平台所接受的信息,仿佛一面镜子,却并不映照真实,而是算法构建的“共振室”,逐渐同质化每一个人,使得我们容易成为“傻子共振”的参与者。

“傻子共振”是个体为归属而放弃判断的行为
戈夫曼的“傻子共振”指出,当人感觉被排斥时,会自动融入群体,即使行为荒唐可笑。现代算法放大这一现象:开头你或许犹豫,但网络推荐不断出现抢盐、网暴内容,“回音室”机制让你在不明觉厉中跟随。这不是个人思考的流失,而是群体规则对个体认知的侵蚀。

群体极化是集体思维走向失衡的结果
群体极化理论指出,当观点相同的人集聚在一起时,他们的决策会越走越极端。社交平台通过算法将志同道合者推到一起,信息交互越频繁,对立越尖锐。我们看到的网暴,不是偶然个案,而是算法推力下群体极端化的产物。面对这种现象,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觉察并自省。

数字熔断是摆脱算法制约、重建自由的必要路径
算法通过推送不断制造多巴胺快感,却是一种廉价与空虚的满足。马斯克选择严格限制子女使用手机,伊顿公学规定学生使用老款诺基亚,都是在抵抗数字施压。亚马逊流域部落联网后,孩子们沉迷网络而不再狩猎捕鱼,最终断网为生。这些故事提醒我们:若不主动熔断,对算法好感的依赖会消解我们的意志。真正的自由,需要从数字多巴胺中抽离,用挑战带来的内啡肽换回真实的获得感。

“认知茧房”比“信息茧房”更深层地限缩我们
信息茧房是心被算法过滤后的现状,而认知茧房更深:它是由家庭、教育、文化形成的思维壁垒,让我们不会主动质疑,也不会容纳差异。去年针对清华大学起名事件的争议,即是认知茧房的真实缩影。我们以为自己知道,却可能一无所知;我们以为自己合理,却可能被偏见深深绑架。

突破认知茧房,需要两个关键:自学与他觉
破圈始于自我训练。阅读可以增加认知储备;跨圈对话让我们看到更多维度;反思促使我们看见惯性思维。伊丽莎白·诺依曼说“沉默螺旋”:当你发现自己观点不同,就会选择沉默,久而久之,你就消失在公众讨论中。正因如此,我们必须勇敢表达、主动聆听、宽容异见,才能在心中为多元打开通道。

觉醒首先在于承认常态的迷失,而非责怪自己
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也曾被“共振”带偏,不应遗憾,而是应怀着温柔的心继续前行。迷失并不可怕,停止迷失才值得欢喜。你可以回看历史上那一次网暴冲动、抢购狂欢、观点偏执时的自己,默默对自己说:那是我成为人的过程,而我现在更清明。

改运不是对抗,而是和内心重新建立连接
若觉察到自己被共振牵引,不需封闭自己;也不必自责。你可以设立“沉默时刻”:当你被某种信息吸引时,暂停一分钟,问自己:这真的是我的吗?然后给自己一个真实的答复。这种小小的暂停,是对自我的回归,是与内心重新勾连的仪式。

自由从来不是消极不参与,而是主动创造多元的态度
要拒绝成为算法的俘虏,就要主动拥抱复杂。可以每天选择一个看法与自己不同的评论去读,也可以在朋友圈分享一篇对立观点文章,不是为了争论,而是为了训练心胸。这是主动制造“认知震动”的方式,是让思想保持生命力的途径。

社会的清明,需要每一个人勇敢断裂“傻子共振”的线索
共振不是偶然,而是必然——算法设计如此,群体心理如此。但破局有路径:承认易被影响、认识极化机制、重建数字边界、突破认知茧房、并在日常实践中不断练习。这不是一次任务,而是一生的课题。

最后的寄语:愿每颗心,都在诸多杂音中,仍能听见自己的音律
不成为“群体的傻子”,不是一场抵抗,而是一场返航。返航向内,返航向真实,返航向那份尚未被城市、算法、群体同化的原始生命力。当你能在风吹过耳畔时,仍能听见自己的呼吸,你就真正获得了自由。

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