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要过度共情你的孩子
2025-07-18
共情应当适度,爱不是失去自我,而是唤醒彼此的边界感。
当一个人初为人母,爱便像泉水一样涌出,几乎不容思考。孩子一声啼哭,母亲的心便揪紧;孩子一个眼神,母亲就甘愿舍弃一切。但爱若没有度,便不再清澈,而可能变得混浊。共情,本是通向理解的桥梁,若建得太低,便使人沉溺其中,看不清自己。
孩子越长大,便越需要在边界中长出独立的根。母亲若还停留在初生时“我即是你”的情境中,就会不自觉地夺走孩子成长的空间。不是因为不爱,恰恰是因为太爱,以至于忘了爱是流动,不是缠绕。
孩子需要被理解,但更需要在理解中自我锤炼。
共情的真正目的,并不是替代对方感受,而是温柔地看见,然后转身离开,让对方自己走路。一个人终究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,孩子也不例外。我们当然可以心疼孩子的不安、焦躁与眼泪,但更深的爱,是教他们在痛中寻得稳妥,而不是替他们避开风雨。
有一次,孩子在写字帖时烦躁不安,拍桌子、大喊大叫,甚至说“妈妈我讨厌你”。我的第一反应是共情他的急躁:他累了、他不耐烦、他有情绪。然而,情绪如果得不到界限的回应,就可能变成失控。那一刻,我选择停下手中的家务,说出我的不快,也划出我的边界。
这是对他真正的尊重。孩子不是无底洞,不是永远需要被包容的对象。他有能力,也有责任,在失控中学会控制,在情绪中学会照见他人。
共情如果失去双向的流动,就变成了一种自我耗损。
真正的共情,是在彼此世界里互为桥梁,而不是单方面地迁就与忍让。当我们总是“理解”孩子的爆发、撒泼、不讲理,却不允许自己表达疲惫与委屈,便把自己塑造成一个隐形人——没有情绪、没有需求、没有底线。
久而久之,我们会在孩子面前失去真实,甚至失去尊严。而孩子也从未学会真正理解一个人,他只学会了向外索取情绪上的补偿。共情的偏颇,不仅没有建立理解,反而制造了误解:他以为别人理所当然地要为他的不适负责。
所以,我开始告诉孩子:你可以哭,但不能骂人;你可以难过,但不应该责怪他人;你可以表达,但请尊重妈妈的劳动与时间。这不是不爱,而是更深层的爱——愿你学会照见他人,也不迷失自己。
父母与孩子之间,不是控制与服从,而是共同成长的旅程。
我们陪伴孩子成长,其实也是重新成为自己。很多时候,我以为是在引导孩子,却发现自己也在学着放下完美、学着不害怕冲突,学着在爱中保有自己。一个没有边界的母亲,最终是一个失语的人。她无法说“不”,也无法说“我很累”,更无法说“我也需要被看见”。
但孩子需要看见一个真实的人,而非一个永远无所不能的幻象。他从你那里学到的是:情绪可以被表达、需求可以被交代、关系需要互相守护。这些,是他通往完整人格的钥匙。
而我们在这场相遇中,学会的是:尊重不是放纵,理解不是溺爱,温柔也不等于无底线。
在孩子面前保有自我,是一种更高阶的慈悲。
佛陀说:万法皆空,唯心不空。养育的过程,正是“心”在爱中不断打磨清明的过程。我们不是为了“变成好父母”才去共情孩子,而是在共情中看清人性,在爱中修行,愿彼此成为更好的人。
孩子是我们心灵的镜子,当我们一次次回应他的问题、他的眼泪,我们其实也在回应自己曾经的脆弱、委屈与期待。那些我们曾渴望被懂得、被安抚的时刻,会在对孩子的理解中被重新照亮。
可若我们只向外回应、却不向内自照,那理解便成了疲惫,慈悲便沦为消耗。
真正的觉知,是在关怀他人时不迷失自我,在守护孩子时仍保持觉醒。我们不是为孩子而失去自己,而是因孩子而成为更好的自己。
结语:教育是彼此照见的过程,不是单向的拯救。
孩子是流动的,他今天不快乐,明天或许就笑逐颜开;他此刻愤怒,过一会儿又与人嬉笑。他的情绪是真实的,但却不是全部的他。而我们,大人,也应如此——情绪不是原罪,表达不应羞耻,我们也值得被理解。
所以,当孩子来找我们倾诉,或是对我们发火,我们可以走近一点,去听、去看;也可以退后一点,让他自己穿过情绪的风暴。
共情,不是沉入他人的情绪,而是让彼此在理解中仍保有自由的心。
愿我们在爱中醒来,不因过度的“理解”而失去自我,也不因自我的“界限”而失去慈悲。
愿孩子因我们的温柔坚韧而成长为稳重、懂界限、心有光的人。
愿我们因养育之路的琐碎与诗意,活成更接近真实本性的自己。
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