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我开始布局2025年的自己了!劝你先把这100样东西扔了……
2025-07-18

真正的成长,从舍开始。

很多人以为,前行的关键在于多得一些,再多得一些。但越过三十岁的门槛之后,我渐渐明白,人生更深处的智慧,是放下,是剔除,是清空,是舍弃。它不喧哗、不张扬,却能悄然疏通人生的堵点。

这不是简单的“扔掉东西”,而是像古人所说的“去其糟粕、存其精华”。不是清理屋子,而是清理心。不是轻装上阵,而是轻心出发。不是为了拥有更大的空间,而是回到内在更开阔的自己。

空间若不流动,心也会沉积、腐坏。

有一段时间,我的工作节奏极乱,情绪低落,灵感稀薄。起初以为是节奏的问题,是意志力的问题。直到某日清晨,我推开门,看见那张堆满杂物的书桌,那堆落灰的塑料袋,那张皱皱的购物小票,那盏不再亮的台灯。

那一刻我突然醒悟:我不是疲惫,而是被物件围困,像是一艘船,仓库满溢,却装不下风。我下定决心,开始清理。每扔一件,仿佛都在对自己说一声:“过去的我,谢谢你,但我们已不再同行。”

物品的沉积会遮蔽空间,情绪的沉积会遮蔽心灵,而最可怕的,是我们习惯了这些沉积,以为那就是生活本身。

生活的堵塞,不是因为外界太窄,而是内在不流。

许多人以为“生活越多越好”,但当你真正沉下心来,会发现,最让人疲惫的,恰恰是那种“填满一切”的焦虑。那是物欲的幻象,是未来的焦虑,是过去的执念,它们把我们的生活占满,却不留下一丝呼吸的空隙。

就像那次日本地震后,许多人并非死于缺乏食物,而是因为不便如厕而最终失衡崩溃。我们总想着“再多点”,却忘了“如何排出”。身心如器,器满则溢,器堵则坏。家是身的居所,若连家都无法通透,我们又如何让内心有风?

断舍离,不是扔掉生活,而是恢复清明。

那些不再合适的旧衣,那些从未读完的杂志,那些“或许将来会用到”的配件,那些前任留下的信物,那些逛超市顺手拿的赠品……看似平常无害,实则如灰尘沉积于时间之上,慢慢使人精神蒙尘,意志浑浊。

每一件不需要的东西,都在悄悄偷走我们的清醒和气力。我们以为自己只是物品多,其实是在被过去挟持,无法全心拥抱当下。

我开始清理时,并没有任何仪式,只是一天扔掉几样。当扔到第三十样的时候,我才发现自己开始松一口气。当扔掉第六十样,我重新找回了空间感。直到第九十样、第九十九样,终于可以坦然面对那最难的一样——那些“早该断开的关系”。

我们之所以囤积,不是因为需求,而是因为恐惧。

那种“怕以后会用到”“怕失去了就不再有”的心态,正是困住一个人最深的执念。

有人不愿丢弃,是因为逃避现实;有人不愿放手,是因为执着过去;有人囤积,是为了安抚对未来的焦虑。

但真正的安全感,不是拥有很多,而是知道自己即使清空一切,也不会失去生活的重心。

扔掉一双破鞋,是放过脚;
扔掉一件旧衣,是放过身;
扔掉一份不再被爱的感情,是放过心。

真正的极简,并非“少”,而是“适合”。

一件衣服不合身,即使价值千金,也会穿着难受。一段关系失去温度,即使回忆万千,也难以继续同行。

断舍离并不是标榜苦行或清心寡欲,而是让每一件留下的物品都与自己的状态一致,每一段保留的关系都与自己的生命相契。

舍,是一种更大的得。它让生活更轻盈,也让精神更敏锐。那些我们以为“扔了可惜”的东西,其实正在以“留下可怕”的方式让我们变得迟钝。

清空,不是告别旧物,而是在迎接新生。

有一次,我扔掉了一台用了七年的电脑。那一刻心中泛起微微不舍。它曾陪我完成许多重要项目,承载很多记忆。但我也知道,它已经无法适配新系统,开机缓慢,处理缓慢,也让我的思考被拉慢。

真正的离开,从来不是背叛,而是允许生命前进。

后来,我更换了电脑,也同步整理了桌面文件。那些积压的资料,那些重复的计划书,那些早该归档的念头,统统清空。

新的系统,新的人生状态,便从这里开始。

断舍离,不是去外物,而是还自我。

我们不是为了变成“极简主义者”,而是为了回到那个不被杂物羁绊、不被关系绑架、不被焦虑驱使的自己。那个内在本自具足、清明如镜的自己。

山下英子说:“丢掉东西,也是在丢掉执念。”我深以为然。

每一次放手,都不是遗失,而是归还。归还给时光,归还给生命,也归还给那个最真实、最自由的我。

年终是最好的清空之时,不为过往,不为将来,只为当下这一刻的轻盈。

2025年尚未开始,但我已经开始准备:不是加计划表,也不是增日程,而是静静地一件件清掉那些不必要的——包括物、关系、想法、执念。

我相信,如果有朝一日我能够像澄明的水池一样,收纳阳光,反射月光,那一定是在我足够清空之后。

生活不会因为我们拥有更多而变得深刻,但会因为我们足够腾空而拥有回旋的余地。

新的一年,希望你,也能给自己留出这片空白。

空白,不是虚无,而是所有新生之所需的起点。

如夜话,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