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一半人上不了普高的地方,她们放弃内卷
2025-07-13
真正的教育,是让孩子成为自己,不是成为别人眼中的“成功者”。
甜甜的成长记录,不是关于放弃、躺平或对抗主流,而是一次有意识的偏航。她的母亲云溪在焦虑弥漫的教育环境中,并非全然不焦虑,而是将这种焦虑转化成了一种温柔的觉醒——她开始理解,孩子不是等待雕琢的原石,而是已经带着自己的形状与节奏而来。这种理解,是母亲与女儿共同完成的重构。
在普高率仅为40%的“教育洼地”,他们选择留下,是一种逆势中的温柔坚持。
在天津郊区这个被视为“普高率黑洞”的地方,家长们纷纷举家搬迁,只为让孩子能进入更优质的教育轨道。但云溪和丈夫没有跟随人流。他们的决定并不来自“无知无畏”,而是在深度理解了教育体制的真实运行逻辑后,愿意把选择权还给生活本身。他们认为:比起在不确定的普高录取率上豪赌,更值得的,是在确定的现实中活出确定的幸福。
孩子的学习节奏,不该被他人的焦虑节拍所劫持。
甜甜从未补过习,也从未被逼着去赶学习的“进度车”。母亲云溪看得清楚,课外班往往不过是替学校“提早上课”的延伸,有时甚至是焦虑情绪的集体投射。她不愿女儿的人生节奏,被“别人都在跑”这种无形的裹挟所左右。孩子九点睡觉不是懒惰,而是拥有了一个完整的童年,而童年本不该用来赶路,而该用来生长。
学习,是生活的一部分,不该是生活的全部。
甜甜的学校被称为“菜小”,却因靠近花鸟市场而充满生机;学校课程重视劳动与实践,不以学业为唯一指标。这里没有“精英老师”,没有“课内超纲”,但有完整的太阳、有可以锄地的手、有被晒红的脸、有回家后香喷喷吃饭的胃口。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,孩子获得的也许不是分数上的“领先”,而是对生活本身的敏感、对劳动的敬意、对成长节奏的信任。
面对先天的不完美,是接纳更是转向的契机。
甜甜的弱视在幼年被发现,母亲选择了最自然的方式:增加户外活动,减少近距离用眼。她没有焦灼于别人家的“早教大礼包”,而是意识到:所谓的“教育起跑线”,从来不是一把尺子能够丈量所有人的起点。当云溪放下“别人家的孩子”这把标尺时,她真正开始看见了眼前这个独一无二的孩子。
孩子真正的自我,是在不被定义的环境中自然显露的。
当甜甜主动去参加排球队,明知道自己个子小、水平一般,却仍旧愿意尝试;当她在戏剧节被安排去幕后,却最终在宣传组找到快乐与成就感,这些不是靠分数可以证明的成长,而是生命力本身在螺旋中绽放。孩子之所以勇敢,是因为她知道家是稳固的,母亲的爱不与成绩挂钩,不在乎前十名,也不会因“做不到”而失望。
对失败的包容,是教育中最稀缺的温度。
云溪说,她和丈夫从不对孩子说“这么简单你怎么不会?”这句话背后的逻辑并不复杂:不是所有的事情都“该会”,不是每一次都“应该赢”。如果孩子总是在“你该更好”的评价中长大,终其一生都将困在“我不够好”的执念里。教育的意义之一,正是教会孩子和“不如意”相处,教会他们在失败里找到勇气,而不是羞耻。
“做题家”的母亲,也可以重建自己与教育的关系。
云溪自己是“死磕”出来的211大学生,她知道苦读可以拿到通行证,却未必带来能力与幸福。她的回望让我们看到一代“中产做题家”的真相:成绩并未解决生活的不确定,只是换来了一个更高门槛的苦役。如今,她以母亲的身份,重新反思那条路的得失,也以一种柔软却坚定的方式,悄悄为下一代改写规则。
真正的教育自由,不是“想卷就卷”,而是“可卷可不卷”。
云溪和甜甜没有“躺平”。她们每天读书、运动、参加学校活动,甜甜成绩也不差,只是她们没有参与那场没有尽头的内卷游戏。当其他家长陷入“你不超前就要落后”的焦虑中时,她们选择将时间留给生活,让女儿在阳光里奔跑,让自己不被数字逼迫。自由不是逃避,而是选择;而选择的前提,是信任。
教育的本质,是让孩子成为一个有能力应对复杂世界的人,而非一个不断刷分的工具。
云溪曾说:“以后要吃的苦多着呢,尽可能让孩子心里留点甜吧。” 这不是一句妥协式的安慰,而是一种清醒的教育哲学。当我们认识到这个世界会不时崩塌,会有风雨交加、理想幻灭之日,那些在童年里积蓄的温暖与安全感,便成了人生最坚固的船板。不是每个孩子都需要成为“前10%”,但每个孩子都值得拥有做自己的权利。
教育焦虑的源头,不是政策,而是人们对“单一出路”的执念。
“普职分流”的政策本身并未明确强制,而是一种教育结构的调整。但焦虑却在人群中发酵成了确定的“威胁”。云溪查阅政策、核对数据,发现所谓的“40%普高率”虽有统计依据,却并非绝对命运。然而人们宁愿相信传言,也不愿花时间解读原文。真正的困境,并不在于教育制度本身,而在于社会对成功的定义太窄、对失败的容忍太低。
每个孩子都是有光的,教育的任务,是别扑灭那束光。
甜甜能为自己争取,也能接受无法争取到的结果;能在生活中寻找热情,也能在不确定中找到平衡。她不是一个“成绩优异”的模板孩子,却是一个精神完整、心灵自由的少年。而这一切,都来自她从未被剥夺过“做自己”的权利。
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