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现一个现象:能扛事的孩子背后,都藏着这5条“隐形规矩”
2025-07-05
能扛事的孩子往往拥有高容错率,愿意行动且不怕犯错。
我常在街边看见小孩学骑自行车,最先摔倒的往往是最先学会骑好的,因为他摔倒了会拍拍膝盖站起来继续骑,笑着对父母说“我没事”,继续尝试找到平衡点。孩子在跌倒中获得了一种宝贵的“没关系”体验,他明白错误和失败并不可怕,反而是掌握新技能的必经之路。如果父母总是呵斥孩子“怎么又摔了”,或者“做不好就别做”,孩子的身体虽在长高,但心却在逐渐萎缩,做任何事都小心翼翼。给孩子成长空间最好的方式,就是允许他犯错而不被羞辱,让他在跌倒后学会站起来,不带恐惧继续往前。
能扛事的孩子,往往在父母适度放手中积累内在能量。
有人说孩子内向、胆小、没有冲劲,有时并非孩子天性使然,而是日常中被大人过度管理和碎碎念消耗了精力。父母担心孩子饿了冷了、做不好作业、交不到朋友,于是处处跟随、事事干预,孩子看似被“照顾得好好的”,实际上心里总是紧绷着一根弦,不敢自由呼吸,也不敢尝试更多。孩子像一颗种子,需要的是阳光和雨露,而非被捏在手心里不断搬动和摆弄。少管几句、少提几次醒,让孩子自己安排一顿早餐、自己管理书包和作业、自己承担出门迟到的结果,让他在自主小事中积累对生活的掌控感,这些生活里小小的放手,是孩子积蓄能量和勇气的重要来源。
能扛事的孩子,都经历过适度的苦和不舒服,逐渐养出“反脆弱体质”。
小区里有个初三的孩子,偶尔和我说起他被篮球社拒绝上场时的难过。我问他:“那你后来怎么办?”他说:“没什么,练到被选上就好了。”很多父母想给孩子一个舒适无忧的成长环境,却忽略了“苦难”也是礼物。孩子没法总是顺利交到朋友、每次考试都考高分、练琴时不被老师挑刺、参加比赛场场获胜,只有在受过挫折、被拒绝、失败又站起来后,孩子才能真正明白世界不会因为他想要就给予,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。这份抗打击的能力,是成年后进入社会扛事的基础,比考高分更重要。
能扛事的孩子,背后往往有父母的狠心与温暖支撑。
孩子摔坏了邻居的花盆,需要他自己拿出零花钱赔偿;孩子在学校惹了麻烦,需要他自己面对老师解释而非父母出面遮掩;孩子想要参加夏令营,就要自己准备物资和行李。父母舍得放手让孩子承担后果,不替孩子擦屁股,是对孩子未来最大的善意。孩子知道无论如何家里都会接住他,但也明白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,这种被爱包裹又被责任牵引的成长方式,会让孩子在未来遇到难题时不急不慌,能用行动去面对解决,而非逃避和推诿。真正的责任感是在“你自己去做”中获得的,而非在“你别动让我来”中习得的。
能扛事的孩子,都深知父母永远是后盾,失败也不可怕。
孩子会扛事,并非因为没有恐惧,而是知道即使失败、即使做错,父母也不会远离他,而是会说:“没关系,下次再努力。”这种安全感让孩子敢于行动、敢于表达、敢于去争取,也能在失败时迅速调整状态重来。一个始终感觉被爱、被看见、被接纳的孩子,才能在风雨里昂起头、在压力下继续走路,不被一时的挫败拖进深渊。父母要做的,不是替孩子铺平道路,而是默默在后方撑起伞,让他知道无论前方的雨有多大,回头时依然有温暖和灯光。
写在最后
在这个快节奏、信息焦虑的时代,父母最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,却忘了真正让孩子立于不败的能力,是“能扛事”。能扛事的孩子不是没有眼泪和抱怨,而是在哭过后还能站起来收拾好书包去上学,是被同学排挤后依然愿意去尝试融入新的小组,是被老师批评后努力改正而不是从此自暴自弃。
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,我们能做的,是给予他们足够的安全感、足够的空间、适度的挑战和真实的锻炼机会,让他们学会面对失败、扛起责任、理解他人、坚持行动。
当孩子能够不再害怕错误,能面对问题去行动,能感知父母和世界的温暖,也能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时,他就已经具备了走向远方、飞向天空的翅膀。
父母终将老去,孩子终将独自上路。真正的爱,是把孩子培养成能扛事的人,而非一直为他挡风遮雨。愿我们都能耐心又坚定地做好这一件事,静静守护孩子成为他想成为的人。
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