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行的过程,便是让人从本能中觉醒
2025-07-01
行善,若被执着捆绑,便是另一种枷锁。若以空性正见去行善,心中无善无恶,那时行善自是坦荡,不求果报,不生怨怼,善法亦如风过林梢,虽有声响,却不着痕迹。许多人行善时心中计较,被别人误解时便生烦恼,做了善事却未得回报便生抱怨,这便是“执善”之病。若执善,善行便生苦;若无执,善行便是清风自来。修行行善,不是去累积一种功德储蓄,而是让自己的心走向澄明,走向自在无碍。
善法之所以能助人成道,不是因为它本身带着力量,而是因为它顺着天地之道,顺着心性清净的方向。恶法之所以障道,是因为恶行逆了众生之心,逆了自己本性中的清净,让你行一步便生阻碍,走一步便添烦恼。有人问恶法能否成道,这问题无需多问。若你在恶法中起了悔心、发了大愿,能以恶缘转为修行因缘,那确实能生转机,但这路太险,障碍太多。善法之路更平顺,让你在布施、持戒、忍辱中自觉自省,越行越轻盈,这就是为什么善法易助人成道的缘故。
人常在欲望中沉沦,如同动物,只为本能活着。也有人能在念头升起时,观照这念头,让它像浮云一样飘过,不被牵引。这时,人的心便离开了本能的奴役,有了自由,有了从欲海中升起的力量。修行的过程,便是让人从本能中觉醒,看到欲望只是念头的一种波动,看见后不必去压制,也不必随它流转,而是让它自然升起,自然消散。如此,人才能脱离欲望的驱使,活出真实与平和。
学佛,是为了回到本自具足的王位上。众生皆有佛性,本是自在安宁,只因无明与习气,落入了欲望与执着的牢笼。佛法便如良药,针对众生不同的病情,给予不同的药方。三乘佛法便是疗愈众生烦恼的药,让人看见自己的病根,让人放下不必要的执着,让人一步步走回本有的清净。你若不吃药,病便不除;你若误食药,病更重;唯有如实修行,用心体会,才能让佛法真正成为化解烦恼的钥匙。
不要把佛法当作高高在上的存在,它并非供你仰望的神秘,而是生活中具体的呼吸与行住坐卧。你端起碗吃饭,用心吃每一口,便是佛法;你走在路上,觉知脚步与呼吸,便是佛法;你面对亲人时,心中生起善意,便是佛法。佛法不在庙宇,不在书页,不在文字的空谈里,而在你当下真实的生活里。若你在生活中修行,佛法便与你同在;若你在生活中远离觉知,佛法再高深也无济于事。
中医治病,是用针灸与药物疏通经络,让人气血通畅;佛法治心,是用禅观与法门疏通执念,让人心意安宁。当你心里纠结时,不妨静下心来,念几句佛号,观照呼吸的进出,让执念慢慢松开。这时你会发现,烦恼不过是一阵风,过去便了无痕迹。若你不去观察,只会被情绪牵引,烦恼便会像不断涌入的浪潮,冲击着你的心,让你无力安宁。
修脉轮也好,修禅定也好,不必守在表面去观察位置与形状,而是要让自己在修行时进入纯粹的状态。当你修心轮时,不是要去寻找它在身体的哪一个点,而是让自己进入那份无执无我的觉知里,让身体与心融合在当下。那时,你便是心轮,你便是脉络,外在与内在不再分离。若你用解剖学去找寻脉轮的位置,只会停留在表象,难以真正进入修行的深处。
修行时若感到气感流动、能量运化、身体震颤,这本是正常现象,说明你的心与身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在运作。然而若你执着于这种感觉,把修行当作追求体验的过程,你便会在体验的波动里起落不安。今天感觉能量充盈,明天感觉空虚无力,这不过是心的波动。修行真正的意义在于稳定地保持觉知,而不是追求那些暂时的体验。
有时候我们在人生的困境里,已苦得没有力气再去感恩,已累得没有心力再去温柔地看待这个世界。这时,你不必强迫自己要感恩,也不必自责自己的冷漠,只需在疲惫中给自己一点空间,哪怕只是坐着深呼吸几次,让心在片刻间放松下来,让身在片刻中休息一下。这一刻,你依旧是善良的,你依旧在修行,只是你需要休息,需要让身体和心都安静下来。
修行,不是为了成为高人,而是为了在日常里活得更真实、更安稳、更自在。当你能在善行中无怨无悔,在困境中仍能守住一份觉知,在疲惫中依然对自己温柔,这便是修行的真实样子。行善而无执,修行而无我,看见自己的念头,照顾自己的疲惫,善待自己的身体与心,让这一生从纷乱中走向安宁,从执着中走向自由。
如夜话,至此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