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为什么你热爱的事情,总有人冷冷问一句“能赚钱吗?”
2025-05-23

01 人们口中的“现实”,有时只是他们未曾尝试的恐惧

你说你想做陶艺、画画、写字、种菜或者开一家没有WiFi的小书店,总有人会下意识问你:“能赚钱吗?”你还没开口,他们就替你算起了月租水电、人流转化和回本周期。这并非源于恶意,而是他们真的无法想象,有什么东西可以“热爱为本”地去生活。

从小我们被训练得太好了:做题有分数,考试有名次,努力要有回报。这个等价交换的逻辑渗透到我们所有的选择中。当你说你想去做一件“没有商业模型支撑”的事,就像在一个只有算盘的世界里谈风的形状。对方听不懂,于是关切就变成质疑。

很多人说你不现实,其实只是他们从没勇气面对自己的渴望。

02 真正的自由,是不把热爱绑在回报上

做自己喜欢的事,难道不应该有意义、有收益、有成长?当然可以,但这三者,不一定叫“赚钱”。喜欢写作的人,一定都幻想过出书赚钱;喜欢做视频的人,一定试图涨粉变现;但真正的分水岭是:你是否愿意在没有掌声和收入的时候,依然愿意做这件事。

那不是清高,也不是自虐,而是你在用行动证明,它确实是你生活的一部分。你愿意掏时间、精力甚至金钱,只为了一个无形的满足感,那就是热爱的自足性。

热爱不该被回报定义,能持续就是一种价值。

03 “能赚钱吗”这个问题,本身就有毒

这句话的问题,不是“问”,而是“设定”。它假定了事情的唯一评判标准是经济价值,而忽略了情绪价值、社会价值、精神价值。做个比喻,如果你种下一棵树,几年后它没有结果实,但每天树荫下你和朋友的聊天、孩子的笑声、你的安静呼吸,难道没有意义?

同样地,你做一件热爱的事,也许暂时没有商业回报,但它可能成为你缓冲现实焦虑的出口,维系人际链接的纽带,甚至让你更了解自己。这些价值无法定价,但决定了一个人是否“活得像自己”。

不是所有事都该有价格,有些事本就只该有意义。

04 转化热爱的方式,而不是怀疑热爱的本身

如果你真想让热爱带来收入,也有很多方法可以探索。但路径要清晰:不是把爱变成业绩KPI,而是找到愿意为你价值买单的人群。喜欢插画,可以做定制服务、开课程、做周边;喜欢写作,可以积累作品、发布专栏、对接机构。关键是,不要让“变现”这个目标一开始就污染了你与热爱之间的纯净关系。

第一步非常简单:今天就拿出15分钟,把你热爱的那件事,写成一句可以说服别人的“价值句”。不是“我喜欢画画”,而是“我画的每张画都能勾起人的童年记忆”。不是“我喜欢拍照”,而是“我能在平凡的场景中抓到人的情绪光点”。只要这句话成立,钱只是时间问题。

热爱不是你的负担,而是你价值的起点。

05 选择热爱的人,不该总是需要“解释权”

你没有义务去说服所有人懂你,也不需要每次表达愿望都附带“商业计划书”。别人的问题,不等于你的人生必答题。最重要的是,别把“他们的疑问”变成“你的怀疑”。

社会变化越来越快,赚钱的方式也在被不断重构。十年前做播客、做vlog、做表情包、做电子杂志几乎没人相信能养活自己;如今,这些都已经是某些人的正职。如果你总是等所有人理解你再行动,那你只会成为最后一个出发的旅人。

别人看不懂没关系,重要的是你要自己走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