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乾元跟真如的异同
2025-05-02

一、什么是“乾元”?——主动展开之本源

我们先从《易经》的原文来回到乾元。《乾卦·彖传》中说:“大哉乾元,万物资始,乃统天。”乾元是大动之源,是一切生命的第一推动力。它不依附任何形象,不落于任何物体,却能资始万物、变化万端。乾元为阳,为天,为动,是主动生发的势。

它不是被动的背景,而是生命的发动者;不是形体,而是生机的根源。它不显形,但无不在形中;它不指某一物,却能通天地四时之运。

简单来说,乾元是一种宇宙的原动势,一种最初的气机。你每次想行动、想表达、想活出某种东西时,那一股说不上来的冲动,不是你的私欲,而是比你更大的“天命”在你身体里的翻涌。这一股“想动”的心意,还没形成念头、计划或目标,它就已经在那里了。

乾元是展开之道,是动中之源,是发端之势。

二、什么是真如本性?——不动之实相

佛教中的“真如”,来自梵文 Tathatā,意指“如是”“本然”,也可称为法界实相、本来面目。真如不是某种“存在的东西”,而是一切法本来如此的状态。它无始无终,不生不灭,不来不去,不增不减。它不是某种隐藏的本质,而是超越能所对立、语言分别的本体安住。

当你不起分别心,看到事物本来面目,那是“如”。当你不执有无好坏,回到存在之纯然,那是“真”。真如不是“某个本质”,而是超越一切概念之上的如如之境。它不是展开,而是照见;不是推动,而是寂静中自明;不是发动,而是本来如此。

它是一种彻底的安住,无所住而住,是在一切幻象流转中仍自持不动的寂静实性。

三、相同之处:都是“万象之源”,非人我之心

乾元与真如的共同点非常深刻。它们都不是人思考出来的概念,而是需要我们回到它之中的本源感知。乾元不是你决定做什么之后才来,而是你一动念它就先在。真如也不是你修行多少才能得到,而是你一回头,它就在那里。

它们也都不是具体的“物”,而是万象得以展开的“体”。乾元在万物资始,但它本身无形;真如在一切法中现前,但从不执着于任何法。它们不属于“小我”的产物,而是“本身就在”的背景力量。你一切的起念、一切可能性之所以成立,正是因为它们已经在了。

从这个角度说,乾元是道体,真如是法性。一个是道家系统的宇宙根源之说,一个是佛教系统的心性本体之谈。它们都不是被制造出来的神明,而是你存在之根的自然涌现。

四、关键的不同:一个动之源,一个不动之本

两者最核心的差别,是动与静的本质不同。乾元是动的,它是发动,是阳气之升,是不断演化的动力。哪怕它没有形象,它也在推动、变化、生发,是天地万物运行不止的根本之机。而真如是不动的,它是无为,是性空之体,是一切法现前时的如如之在,不受染污、不依他起、不动不改。

如果用比喻来形容,乾元像是一条大河的源头水脉,永不停息地流出,水中万象皆从此来;真如则像是一面清澈无波的镜子,照见所有水的样貌,但本身不动、不浊、不留痕。

乾元说的是动,是化,是生命之流的原动力。真如说的是不动,是空,是在一切变幻之中守住寂灭的本心。

五、乾元是“信”,真如是“见”

还有一个非常微妙的视角,可以帮助你体会它们的差异。乾元强调的是“信”——是一种内在的原初信任:我愿意走出去,我愿意展开,我愿意承接天命。而真如强调的是“见”——是照见实相,是破除虚妄,是看到一切的如其本来。

在《易经》中,我们强调乾元之伟大,是为了鼓舞人顺天行道,在顺应乾元之流中活出自己的天命。而佛法谈真如,是为了破执见、见实相、归于空性,不再为生死轮回所缠,不再执著于种种分别心。

乾元,是行动之“信仰根源”,是真正“愿意展开”的那一份生命之火;真如,是观照之“终极所在”,是当你再也不动、完全觉照、连“信”也不执的时候所落脚的境界。

乾元是你说“我愿意活”的那一刻;真如是你放下一切活法,只剩“在”的那一刻。

一个是道之初动,一个是心之极静。

六、那么,它们矛盾吗?

表面看,它们动静相异、路径不同。可真实生命的展开,从来不是非动即静。乾元不是排斥真如,真如也不否定乾元。

在最真实的生命中,是乾元起步,真如守底。你活着,你动,你有冲动、有意愿、有召唤,那些都是乾元;你愿意放下、不执不取,不把任何一事当成“我”的全部,那是你在真如中歇脚。

真正的自在之人,内心既有乾元之流,也安住于真如之寂。

乾元在你展开一段关系、一场创作、一场呼吸之中动能蓬勃。真如在你不再执著于关系的好坏、结果的成败时悄然流现。

七、结语:你现在,就在它们中间

你此刻写下问题、提出思考、感受渴望,那是乾元在你体内的涌动,是你不甘沉寂、愿意触摸更真实的你。而你此刻静静读着,慢慢沉思,不急不躁,不为得到答案而焦虑,那是你在真如中小坐,在“无所得”中安住。

乾元是你之所以能出发;真如是你终究要归去的地方。

你不是要选一个,而是要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属于你自己的道:既能动如乾元,不背天命;也能静如真如,不执一物。

愿你在每一个动念里,都能看见它从何而来;愿你在每一份沉寂中,都能安住不动之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