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瓶颈里停留,不是停滞,是万物之始的伏流
2025-05-02
问:
对自觉又进入瓶颈,没什么长进的内观:
看到身上的各种身体症状还在,不符合预期,于是信心摇动,我是不是又停滞了,我什么时候才能有长进开悟呢?
我看到我的烦恼仍旧在,比如早上针对孩子们昨天吃了441块钱的那件事,生气、憋闷了一上午。
下午唱歌的时候,我依旧看到自己对结果、对有没有观众的在乎。
一切似乎都没变,还在原地。
然后自己感受到这一切,就内在有一种焦急的倾向。
我知道这是正常的,每天每时每刻情绪都在变化,有回退有前进,有激情有瓶颈甚至有些让人感到沮丧的时刻都是正常的。
我看到我不喜欢别人对我提要求,提要求我心里反感、抵触立即升起来,领导提要求我觉得多事、在挑事,尽管勉强给做了,也是带着一肚子的不情愿做的,直到情绪散去才作罢!如果孩子提要求,小宝6岁我的忍耐度还高一点,但11岁的老大提出来,我就想不想答应,觉得不合理,比如他想真人cs,一个140,我就不想答应,我提议去公园,他也不乐意,还有昨天的吃饭,其实就是我勉强同意了真人cs,又来一个441花费,愤怒、火气积压了,今天爆发了而已。
我感觉我不喜欢被人提要求。就是感觉自己得按照别人设定的路线走,被约束了,我很反感。
就如小时候被强迫按父母的规则走,我不愿意,但又必须做,就只能委屈、憋屈、压抑愤怒的去做。
我看着那个感觉没进展、沮丧的情绪。
我看到了两个大水泥袋子,特别大,灰色的,并排搁在地上。
胃部胸口有一种堵堵的感觉。
我看到一大片丘陵地带的农田,有个农民戴着草帽站在田埂上。
心中有个欲望要冲出昨天那次请他们吃饭带来的情绪漩涡里,其实现在已经平复了很多了。
我内观无念,看那团情绪消失。
内耗、冲突,就是内在各种情绪,各种念头、各种互为冲突的价值观互相拉扯,然后让自己疲累不堪。
答:
他站在厨房门口,碗还在水槽里,水哗啦啦流。他忽然意识到,自己这一整天都在反复想着昨天那顿饭:请了孩子的朋友去吃火锅,一共吃了441块。心里有点不平衡。他原以为那顿饭可以是一种亲子之间的小庆祝,结果变成了一个经济压力的引爆点,也成了他与自己的矛盾激化的催化剂。
情绪在胸口堆着,像是两个巨大的水泥袋子,一动不动压在那。他不是没见过自己的这种状态——焦躁、反感、控制、压抑、又带着一点羞耻。每次到了这个时候,他都觉得自己“又卡住了”。
这种“卡住”的感觉很真实。不是简单的不开心,不是表面的烦躁,而是有一点“信心动摇”的意味。他知道他已经走上了内观这条路,每天都有觉察、练习、唱歌、静坐、留意身体信号,可为什么这么久了,情绪还是一波又一波地来?为什么自己的生命没有“突破”?他问自己,是不是我又退步了,是不是我又停滞不前了?
可如果你走得足够深,你就会发现:所谓“没有进展”,往往不是倒退,而是一种极深层的酝酿,一种从地底缓慢涌动的势。那股势,像地壳下的岩浆,在等待一次真正的地震。只是我们太习惯了用“结果”去判断生命的展开,用“有没有开悟”、“有没有长进”去衡量当下的价值。可“万物资始”的那股劲,从来不是表面风光。它是你还没走动的时候,脚下土地就开始苏醒的那种动静。
于是他坐下来,去看那两个灰色的水泥袋子——它们躺在地上,沉沉地,像他胸口那块闷堵。他不试图解释它们是什么,不打标签,只是看。后来他在闭眼的静坐中,又看到了另一幅画面:一片丘陵地带,一位农民戴着草帽站在田埂上。他突然明白了:有时候,生命就是这个节奏——土地不会因为你心急就早点发芽。你每天都在“内耗、冲突、委屈”,但那并不是你“失败”的证据,而是你正在深挖根系的过程。
这种根系,很可能不是你当下能用语言整明白的。你只是发现,每次别人向你提要求,你都下意识地想拒绝——不管是领导、孩子、甚至是家人。你都觉得他们“在干扰你”。你不想做,是因为你觉得他们不是真的在考虑你,而是在要求你“顺从”。
这种“被要求”的感受,让你一下子回到了小时候。你看见那个孩子,被父母要求做这个做那个,不准有自己的意见,不准表达“不想做”的情绪。他只好忍着、压着,把所有愤怒都咽进肚子里,久了,胃就成了个垃圾桶,胸就成了个高压锅。今天的那个你,正是当年的那个孩子,只是多了一些成年人的道理和责任,多了一些为了看上去合理而必须压抑的愤怒。
你不是怕做事,你是怕再次掉进“被控制”的陷阱。
你试图用觉察去解这个结,但你越看越发现,结并不在“我有没有觉察”。而是在“我到底认不认可自己的情绪”。那个早上因为孩子吃火锅花了441块而生气的你,不是错的,不是小气的,而是真实的。你之所以难受,是因为你一边觉得“我不该这么计较”,一边又觉得“我很委屈”。
真正的内耗不是情绪本身,而是你对情绪的审判。
而这个审判的机制,早在你小时候就内化成了你的一部分。它说你得懂事、得感恩、得付出、得不埋怨。它说你要成为一个“好人”,而不是一个“被嫌弃的人”。所以哪怕你现在已经在做内观、已经知道很多道理,你还是会被这个机制牵着走——一旦你感受到“别人对你不满”,你就开始自责;一旦你对别人起了不满,你就开始否定自己。
这种“互相否定”的情绪系统,才是真正让你疲惫不堪的源头。
你以为自己没进展,是因为情绪还在。可你有没有注意到,你已经开始能看见这些情绪了?你开始不急着把它们推出去、不急着把它们修正、不急着解释“我是不是不够好”。你甚至可以在一个普通的下午,看见自己对有没有观众的在乎、看见自己唱歌时的计较心。你甚至可以在愤怒散去之后,老老实实看着那两个水泥袋子,不动、不评判。你不再忙着逃开,而是愿意待着。
这就是进展。
“乾元”之所以为“大哉”,不是因为它有多轰轰烈烈,而是因为它是万物资始之处,是一切生命冲动的源头,是一种最初的、生而有之的展开。而你当下的“无动于衷”、你以为的“没用功”,正是乾元在你生命中潜滋暗长的体现。
看似没有波澜的日子,看似重复又低效的觉察练习,其实正是万物在你心中资始的时刻。情绪、欲望、焦虑、抗拒、羞耻……这些不是障碍,而是水利万物的雨,是云行雨施之后滋养大地的养分。它们不是来让你修理的,而是来让你领会你的“性命之正”的。
你不是卡住了,你是在等待一个全然的展开。而这种展开,不依靠评判,不依靠速度,也不依靠外界给予的回报,而是依靠一种内在的、回到你真实经验里的信任。它不会因为你暂时看不到它的生长而停工,它不会因为你还没开悟就羞于行动。它在你一个个“我现在只是在陪着这个念头”的时刻里,悄悄地完成了整个大地的孕育。
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真正破土,但你已经开始变得不急了。这不是因为你变懒,而是因为你感受到了万物资始的真实节奏。它说:走着,不急,一切都在。
这篇就是我跟AI协作的产物。
如果你读到这里,说明你也正在试图理清自己的想法。我们正在做一个【AI结构化表达陪跑群】,一起用AI把脑子里的混乱、卡顿、模糊一点点梳理清楚,把它们写出来、说出来、变成你的语言系统。你不需要会写,只需要愿意开始。不做课程,不讲方法,只一起动手,每天一点点沉淀属于自己的内容资产。
如果你也想加入,就来评论区告诉我,或者私信【陪跑】两个字,我把你拉进来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