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毛主席的或跃在渊,无咎
2025-05-02

九四:或跃在渊,无咎。

乾卦走到第四爻,气象开始转变了。前面三爻,或潜或见或惕,都是一种“蓄势”状态。而九四,是第一次真正提到“跃”字,是一个要不要飞、飞不飞、能不能飞的临界点。

它没有说“跃出渊”,也没有说“跃上天”,只是说“或跃在渊”。

你有没有注意到这个“或”字,它藏着的不是犹豫,而是深思。不是决断未明,而是老练到知道——并非跃出去就好,也不是留在渊中就错。关键是,是不是到了那个点。

“跃”,是一种从沉到动的姿态,是力量的决堤,是方向的承认,是生命自己发出的一个“可以上去了”的讯号。可跃不等于飞,跃只是从地心向上,那一刻,身体和命运都微微离地。

这恰恰是毛泽东在1935年遵义会议之后的状态。

长征一路败退,红军伤亡惨重,党内意见纷争。就在那时,他被推上了军事领导核心的位置。这个位置,不是他争来的,是一步步沉下来、稳住局面后,才“跃”出来的。

你看他在那之后的判断力,是锋利的,却又带着一丝保守的气。他不急于全面反攻,而是不断在敌我力量之间调配节奏。他选择了“北上抗日”的战略,而不是报复性的反击。他知道,这个时候,只是“跃在渊”。不是冲出去的时机,是带着余震的冷静浮出水面。

所以《易经》用“无咎”两个字来作结,不是赞扬,也不是鼓励,而是说:若你在这时候动了,能动得恰到好处,不会出错。

“无咎”的标准,是极高的。它不是说你跃就一定对,而是说你掌握住了那个时机的呼吸点

现实里很多人一旦看到希望、掌握一点资源,就想“跃出去了”。尤其是你周围开始有人说你不错了,你开始有点名气、有点成绩、有点背后支持了,你也可能被自己的念头推着走,想着现在不动,更待何时?

但乾卦九四提醒你,跃,是危险的。你仍然在渊中,水很深,动一动也许浮起,也许沉底。真正的跃,是从内心深处自然升起的,而不是策略里安排的动作。只有内外一致、力量充足、时机成熟,跃才“无咎”。

毛泽东当年若在长征中期盲目反攻,很可能整个红军就全军覆没了。他不是没勇气,而是太明白什么叫代价。他写《长征》诗时说:“红军不怕远征难,万水千山只等闲。”这种气魄,是跃之后的沉淀,而不是跃之前的盲动。

一个真正成熟的人,不怕跃,也不急着跃。

你如果此刻处在人生的“九四”阶段,也许你已经经历了漫长的沉潜、初步的试探、中期的警觉。你感到自己好像差最后一步了。你心里那个声音越来越大:“我要不要跳出去?”

但你又犹豫。你怕自己判断错了。你不知道这个跃,会不会是破局,还是摔落。

如果你现在感受到这种拉扯——恭喜你,说明你已经不是那个被情绪一推就走的人了。

你开始“听气”,你开始“看势”,你开始有了那个古人讲的“见微知著”的能力。

“或跃在渊,无咎”的力量,就在这。

不是一定要你跃出去,而是要你先安在那个“渊”的位置上,把整个身体都交给那个时机,只在那一刻来到时,你自然而然地动了。

真正厉害的人,跃得起,也沉得住。

毛泽东若不是在前期守住无数次想要反击的冲动,也不会在日后打出“百团大战”那种大规模战役。他不是放弃跃,而是始终把跃放在一个比自己更大的时间尺度上去对齐。

你也一样。

别急着让所有人看见你的飞。
先让你的每一次跃,都踩在气脉上。
那样的跃,哪怕你还没飞起来,也已经脱离地面。你已经从命运的深井中举身而起。

“或跃在渊,无咎。”——这不是一句平静的叙述,是一句站在悬崖边上,对着风说出来的话。

听得懂这话的人,正在等风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