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毛主席的见龙在田,利见大人
2025-05-02

九二:见龙在田,利见大人。

初九的龙还在深渊,藏着,憋着,一点点汲取力量。到了九二,这条龙终于浮出水面。不是飞上天,也不是吓人一跳地腾跃云霄,而是出现在田野之间,出现在人间大地的真实场景里。

你看,“见龙在田”,这句话特别柔和。它没有说“龙在天”,也没有说“龙在战”,它只说“在田”。在土地上,在人活着、耕作着、相互帮助、忍耐与希望交织着的那个地方。

这是毛泽东最擅长的状态。

在井冈山,他不是躲进深山搞神秘,而是一步步走到百姓之间,把政策讲明,把伤兵安顿,把口号写到墙上,把革命从口号变成了饭碗边的对话。从延安到晋察冀,他都不扮成神龙,只做一个扎在人群里的“见龙”。见龙,就是真实地出现,安静地亮相,不疾不徐地走出来,让人知道,这不是传说,是血肉之躯,是可以信任的力量。

“利见大人”这五个字,是对这条龙状态的评价。什么叫“大人”?不是高高在上之人,而是能承载天下事、能调和阴阳、能做众人主心骨的人。九二之龙,利见大人,是说——这时候,如果有真正能肩担重任的人来见这条龙,是合适的,是吉利的,是能够相互成就的。

你细细想,什么样的龙,才值得大人来看?

一定不是喧嚣浮躁、刚出头就耀武扬威的那种。也不是刚刚出场就要主导全场的人。而是那种经过了深潜之后,带着自然稳重气息、从泥土中走出来的存在。

毛泽东在1938年的《论持久战》里,就是在这个“九二”的位置。他已经不再是井冈山时期那个备受质疑的地方红军领导者了,也不是最早一批“潜龙”时那种需要拼命证明自己的角色。他是已经“在田”了,已经在大地之上缓缓展开。

但你会发现,他在那时候的文字里,依旧保留着一种极强的现实判断力和谦逊。他并不急于宣称胜利,而是明确指出战争将是一场长期斗争,需要全国的统一战线、群众的支持、战略上的灵活与持久。他既有信心,也不冒进。他在田野中稳稳地走,他是那条“见龙”。

这个爻位讲的不是得势,而是“得时”。

得势的人可能虚张声势,而得时的人,是顺着天时、地利、人和一起走出来的。

很多人在人生的“初九”阶段,总是盼着“九二”赶紧到来。潜得辛苦,忍得心焦,巴不得赶紧抬头。但你知道“见龙”的艰难吗?它不是抬头那么简单,它是要脱去深渊的水气,要换一副骨相,要能够承受人世的目光、别人的误解、事情的责任。

你有没有试过那种感觉——

原来你只是做幕后支持,现在你被推到前台;原来你可以一个人做事,现在你得带一帮人;原来你只需管好自己,现在你得调和各方,甚至承担大家的希望。你会感到一种隐隐的压力。这就是“见龙”的挑战。

不是从深渊跳出来就能当大人,见龙只是开始,是你准备走向更大舞台的那一步。毛主席当年到了延安,看似稳了,其实风险比过去更大。他要处理党内路线斗争,要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里左右周旋,要在枪林弹雨和笔墨硝烟之间保持清醒。他若没有经过潜龙阶段的淬炼,是不可能在九二的位置上“见而不惊、露而不燥”的。

所以这条爻告诉你:

你已经可以走出来了,但不是高调地来,而是像龙浮上水面那样,自然而然地,让世界看见。你要有自信,但不能得意;你要有力量,但不能急于用力;你要有位置,但仍然保持谦卑。你出现在田中,不是为了震撼,而是为了润泽,为了承接更多众生的目光与命运。

而“利见大人”这五个字,更是一种指向未来的召唤。

它告诉你:你现在出场,是为了接住更大的协作关系。是为了成为一个可以被人信任的中枢节点。你不是来炫耀,而是来承担。你的龙,不是在天上,而是在田里,在人间,在生活的那块最实打实的土地上。

你从潜龙走到见龙,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。

因为你不再是一个人默默修炼,而是要带着你那一身沉潜而成的智慧和力量,进入一个更大的结构,和别人一起完成一场宏大的协奏。

毛泽东当年“见龙”的时刻,其实是一场极为深刻的考验。他没有忘记曾经在井冈山的夜晚,没有忘记被围困、被误解、被边缘的日子。正因为如此,他的“见”,不是肤浅的露脸,而是带着从土地里汲取过苦味的人气。那种人气,不是包装出来的,而是生过火、落过泪、走过夜路的印记。

你如果现在处在人生的“九二”,你可能会突然感到一丝不安:我准备好了吗?我真的能在更大的舞台上稳住脚吗?我能扛得起身边人的信任吗?

如果你心里有这样的疑问,那正是你最应该“见”的时刻。

因为真正值得“利见大人”的人,恰恰就是那些在见与不见之间,始终不忘初心、不失本气、不忘土气的人。

愿你在属于你的“九二”时刻,不急、不惧、不炫、不逃,而是坦然站在田中,让风吹过你,让人群看见你,让天地承认你是一条龙。

而你自己,也终于知道:这一路走来,每一寸沉默,每一滴等待,都没有白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