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主席的潜龙,勿用
2025-05-02
初九:潜龙,勿用。
这短短一句,读快了仿佛没什么意思。潜着的龙,先别用,听起来像个告诫,也像个保守的建议。但你若把自己放进去,慢慢地咀嚼,就会发现,这是一句在边缘处、沉潜中、黑暗下才能听懂的语言。
初爻,乾卦六爻之始。此时的龙,才刚刚萌动、刚刚觉醒,处于极低之位。什么叫“潜”?是明明有力量,却不显现;是明明已经醒来,却仍卧在深处。不是没准备好,而是知道自己此刻不宜动、不宜出、不宜露锋芒。
毛泽东在1928年写《井冈山的斗争》,就正好是在“潜龙”状态。他在那时清楚地看见:“我们现在是处在敌人重重包围之中。”“我们唯一的办法就是站稳脚跟。”这就叫“潜龙,勿用”。
毛主席那个时候,不是没本事,不是没战略,而是他看清了天时未到、人心未齐、火候未成。这个阶段,不是一个搞声势、争露脸的阶段,而是要扎根,要蛰伏,要让那头在泥里打滚的龙,把骨头养硬,把鳞片磨亮,把气藏住。
“潜”字里藏着极大的力量。一个能潜的人,是有大自知的人。
很多时候,人一觉醒,就急着要让全世界知道自己醒了。就像你刚刚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,便想立刻让所有人认可你、赞美你;你一看到趋势,便想冲在最前面;你刚刚有点成绩,便想走上舞台。这些都不是错,但这不是乾卦的路。
乾卦告诉你:要成为那头真正能够御天的龙,第一步不是张扬,而是深藏。
你再看毛泽东在《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》那封信里写的,他清楚地知道外界误解自己,也知道红军的力量暂时不足,但他坚持认为:“中国革命的形势一天比一天高涨。”他没吵没喊,甚至信件口吻都是一种淡淡的稳重,那种内敛中的光,是最靠得住的。那是“潜龙”的姿态。
“勿用”三个字,不是消极的停顿,而是一种主动的等待。很多人误会“勿用”就是不行动、不争取、不作为。可不是的。真正的“勿用”是极高段位的克制。是你已经有足够的冲动,但你不被它牵着走。是你明明知道眼前有机会,但你知道这个机会不是现在的你该拿的。
你有没有这样的经验?
你明明知道自己比某个同事更有能力,可领导就是不重用你,你也想拍桌子走人。但你内心有个更深的声音告诉你,现在不是时候。你得把情绪沉下去,把眼光放远点。不是屈服,而是修行。不是认怂,而是在酝酿。
毛主席在三湾改编时,也处在一种“潜龙”状态。他手上没几个人,条件差得不像话。但他没有急着去攻打大城市、打胜仗扬名,而是先把队伍里的官兵关系理顺了、制度建稳了、思想统一了。他明白,一支军队若没有内在力量,即便打下一城,也会一夜崩塌。这种沉得住的节奏,就是“潜龙”的功夫。
现代人常常被节奏裹挟,动辄焦虑、动辄恐慌。怕错过趋势,怕输在起跑线,怕别人比自己先一步发光。可偏偏真正成大事的那些人,他们都是懂得在初九之位把“潜”活成一种能力的人。
“潜龙,勿用”,是一个人生开篇的提醒:
别急着被看见,先沉下去。
别急着成功,先扎下根。
别急着证明自己,先成为自己。
你看那些真正有成就的人,他们都有过一段别人看不见的蛰伏期。有的是十年,有的是更久。他们在那段时间里,看上去像在原地踏步,像是沉寂无为,但其实内里沸腾。他们在炼气、在养剑、在沉默中布阵,只等那个最恰当的时机到来,一飞冲天,不可阻挡。
毛主席的整个早期革命史,就是一本“潜龙笔记”。他没有在最初的时候就站上历史舞台,而是在那些山野之间,在无名的小山村,在荒草连天的土路上,一步步走,一寸寸扎,直到他站到陕北的黄土地上,说出:“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,每个人都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。”那一刻,龙已不再潜,那是飞龙在天。
可是,没有“潜龙”,就没有“飞龙”。
乾卦讲的不是一步到位,而是一层一层爬升,一步一步蓄势。初九,只是第一步。它提醒你,不要小看了沉默时光的价值,不要以为没人看见你就等于你不存在。你的存在,不靠别人定义,而靠你是否甘心把每一个看似无用的日子活得饱满。
毛泽东能成就一代伟业,不是因为他一开始就气吞山河,而是他在最初那段无人问津的岁月里,把“勿用”的深意活透了。你呢?你是否愿意在“初九”的位置上,做那个默默蓄势、稳稳扎根的自己?
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潜。但只有那些甘于潜、懂得潜、会在黑暗中酝酿的人,才有可能,日后真的御天飞升。
所以,若你正处在人生的初九,若你正经历被误解、被忽视、被埋没的时光,请别急。请收起焦躁,把每一口气吸得更深一点,把每一个动作做得更实一点。你不是没被看见,你是还在生长,还未完成。
你是在长出鳞片,长出骨骼,长出能够御风而起的羽翼。
潜龙,勿用。不是停下,而是——在等天光未明之前,把自己炼成那道天光本身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