并不因为太阳今天有没有收到感谢信,就决定明天还要不要升起
2025-05-02
那我们就从那顿潮汕火锅说起,把那个真实的情境一点点还原。不是为了讲道理,而是为了让那个你,那个当时坐在火锅桌旁,心里翻涌的小你,能够被看见。
你请孩子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吃饭,选了潮汕火锅。其实这顿饭不只是吃饭,是你想表达某种心意。也许是希望孩子能更融入朋友圈,也许是你自己小时候没被这样对待过,所以现在想让孩子有种“被招待得体”的体面,也许是你潜意识里有种“我得做点什么,才算是个好父亲”的责任感。
可真正让你在意的,好像不是火锅有多好吃,也不是别人有没有吃饱,而是——你有没有被感受到?有没有人意识到你付出了?有没有人说一句:“谢谢叔叔”或者“今天吃得真好”?
那种等待,不是表面上的客气回应,而是你内心深处那个“被确认”的需要。你想知道:我这样做,是不是被看见了?我这样对你们好,是不是值得?
而当你没听到什么特别的回馈时,你心里有一点点失落,甚至有一点点生气,虽然你也许没有表现出来。
你可能对自己说:“他们还是孩子,不能太在意这些。”但心里隐隐有个声音说:“可我还是希望他们能感受到、能回应、能给我一个确认。”
这一刻,其实不是你在介意一顿饭的得失,而是你心里那个小小的“我”,仍然在用外部回应,来确认内在价值。那种“我请你吃饭,你如果不说声谢谢,那我是不是就白做了?”的感受,本质上,是一种贫乏的表达方式。
它不是出于丰盛的给予,而是夹杂着一种隐性交换。
你并不是在真正的流动里,而是在有一点算计的心态里:“我做了一些努力,你是不是该反馈我一些价值?”这没什么错,人都会有。但你清醒地看见这背后,其实是那个一直怕自己“不够”的小我在说话。
这种怕“不够”的声音,会渗透进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小事。请一顿饭、帮一个忙、发一条消息、写一篇文章,甚至只是一个温柔的眼神或一次主动的沟通,只要你没收到“等值回报”,它就会冒出头来。
你并不是在表达爱,而是在用“爱”来索要价值。
那你说,怎么才能转化这种状态?怎么才能从这种贫乏回到丰盛?
从潮汕火锅开始。下一次请客、付出、表达之前,问自己一个问题:
“我是不是真的愿意不求任何回应地做这件事?”
如果答案是“是”,那你会很轻松。你请他们吃饭,是因为你愿意,是因为你有这个能力、这个意愿、这个爱。而不是因为你要从中拿回点什么。
如果答案是“不是”,也没关系。你只要诚实地看见:“我在期待一点什么。”那你就可以选择——继续做这件事,或者暂缓,不让自己勉强。关键不在于“做还是不做”,关键在于有没有带着觉知去做。
觉知,会让你慢慢从那个“索要的贫乏”中脱身出来。
就像天地的运行从不等万物回报,它只是继续生长、继续滋养、继续在“资始”的流动中,完成自己作为宇宙本源的那份存在。它并不因为太阳今天有没有收到感谢信,就决定明天还要不要升起。
丰盛,就藏在这种**“不因为有没有反馈而改变自己本心”的状态里**。
当你能在某一天,请孩子和朋友吃饭的时候,心里是真的欢喜、踏实、没想过别人该怎么回应你,只是觉得“我愿意这样做,我很满足”,你就已经站在丰盛的流动中了。
那天之后的你,如果还能再多做一件事——
就是回头看看那个因回报不足而失落的自己,对他说一句:
“我懂你。你不是真的想吃火锅,是想有人说你做得好。你一直都在努力变成一个好爸爸、一个好人。你辛苦了。但你真的不用再靠这些,来证明你已经是了。”
你会发现,贫乏感就慢慢松开了。不是因为你更成功、更厉害、更有回应,而是你终于不再用这些来定义自己。
你已经够了。这不是一句鸡汤,这是你一点点用生命活出来的体悟。
那顿潮汕火锅,不是请客的开始,而是回到丰盛之流的起点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