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人是应该压抑一些真实的表达好呢,还是完全绽开好了?
2025-05-02

问:

人是应该压抑一些真实的表达好呢,还是完全绽开好了。

我是从小压抑了很多的一个人,很多很多的不被允许,很多很多的边界。

而我想给孩子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,因为我有切肤之痛。

但是看见孩子一些越过我心理边界的行为,我又非常非常之反感,非常非常之愤怒,非常非常之抵触,心底火大,想发泄,一不留神就会找个出口发泄出来。

我可以在我的认知范围内,给予孩子允许,还没认知到的,和我情绪一下子还接受不了的,就不要勉强自己接受,如是就好。

毕竟我也在成长中。难道还要继续压抑?不必要。

我会无形中伤害孩子吗?会。但那也是他的功课。我不能因为可能伤害孩子而压抑自己,那一方面会造成身体疾病,一方面我无法得到快乐,意味着我就给不出爱和付出来,因为我没体悟到丰盛,哪来丰盛给到他人呢?

那个不被允许的我哟,那个四处受限制的我哟,那个在人世间因为碰壁而感觉到处处被束缚的我哟。

我看到你了。

你自由了。你被无限允许。

昨天他们提出来我有三层想法:

1. 想给孩子还他同学的情,因为他老去人家家里,我都感觉不好意思了。怕他朋友爸妈说我们抠门啊类似这样的话。其实就是为了一点面子,同时为了弥补内心的良心亏欠。

也就是说答应昨天那顿饭有我自己的补偿心理在,其实这也不是第一次发生了,我内心里始终有一种补偿心理,觉得欠别人的,然后就会违背自己意愿付出,付出完了又会满肚子怨气。

这跟我妈我妹的行为模式何其像呢!

2. 觉得五一了,还是要适当满足下孩子们的期望,希望他们不是每天都过的沉重,其实我家孩子也没啥沉重的,说实在,我们家气氛也不是那种365天都很凝重,相对来说,至少一大半时间还是比较轻松的。这是我的切肤之痛让我存了一种让大家轻松的愿望。

3. 不好意思当着他人面说我们家经济紧张,哪怕只是个孩子。

孩子去以前老房子所在小区找朋友玩,每周都要去一次,这个五一他甚至想每天都去,还要我们开车送他去。

偶尔一次其实我是乐意的,因为我心想,孩子有他的社交圈子,有他的社交需求,有他的朋友,有他的空间,我应该理解并支持,这是没有私心的父母之心,是希望他好、他快乐,但他越过边界要求每天都去,天天都送,我就来火了,难道你认为你爸妈都非常闲吗?没别的事儿干了?你的玩的事儿就是最重要的?你为什么就只顾你自己那一点欲望,就不能尝试理解下你父母,你父母背着100多万的债,既要保证家庭正常运转,相对安逸,又要赡养老人,还有你们的成长费用,还有上班的压力,失业的压力,你觉得我们只需要满足你的欲望就够了吗?

我突然意识到,是人到中年,很多人再向你索取,而你感觉无依无靠,所以就火大。

被索取,而不被体贴和理解。

打心里,我是希望我被理解的,被接纳的。我是愿意付出的,但是我需要被理解、被接纳,让我觉的我的付出被看见了。

里面有个我在。

刚老大在那里说,鑫鑫,你以后别靠近我书桌了,我猜可能是老二在他哥的本子上画了啥。这个场景,我又看到了孩子开始不允许别人,开始设定边界。

老大拿过来给我看,就是我早上打印的卷子,老二估计垫着画了画,画了几个印子,老大就把这当作多大一个事儿给我来反应了。

看这种不允许、设定边界在一个个传递和蔓延。

老大一个早上过去了一大半,一个题还没做,他不关心,就关心他弟弟画了个印子,尽管有点深,但无伤大雅,但他就揪着这事儿了。

我看到小心眼,小气,胸怀窄,眼界短。

难怪很多穷人一直穷,难怪很多底层人一直在底层。

他的心被束缚住了,只能如此。

别人都对他敬而远之,这包括天地之事物,对他也是敬而远之的。

我突然意识到昨天那个决定的草率性和重复性,以前也重复过。

一个事儿在不情不愿、内心抵触的情况下勉强做了,事后憋一肚子气,然后找个出口又发泄出来。

这是一个惯有行为模式,不是昨天那一件事。

就是为了某些我自认为不得已的理由,做了,然后后悔。

昨天第一反应就是,我老大在暗示、怂恿、悄悄递话给他朋友让我请她们吃潮汕火锅,尽管到此时孩子还是不承认,但我心底里就认定了是他干的,这也是一层执着,不相信孩子真没有这种建议,我也无法求证。

然后昨天做那个决定,是按捺住自己这一层抵触不乐意之后,心想欠那个小孩家人的,还心想我们家孩子没吃过,让他也体验一下,毕竟是五一,还心想孩子的要求也不是特别过分。等等,综合原因,我做了那个决定,不甚理智,但是那个当下自然作出的决定。

很多决定实际是被推着做的。

虽然也经过了算计的。

我在我内在建立了一道铜墙铁壁。刚这样一句话涌入脑海。

我为什么要反复去体验这种抵触下做决定,然后事后后悔,后悔、压抑之后,多件事集中到一起,就发作,对孩子凶一顿呢。

这个过程不止一次发生了。

就是我内在的原则其实并不清晰,然后在原则下指导做事,接受拒绝的力也比较弱。

所以还是要听身体的反应,不乐意就是不乐意,那就不敢,而不是勉强搞,会积压下情绪,积压到一定时间肯定爆发啊。

答:

你问我,人到底应不应该压抑自己一些真实的表达?尤其是在面对孩子,面对家庭,面对现实生活一层又一层的牵绊和限制时。

我没有立刻回答你。我只看到一个场景:你站在饭桌前,内心起了波澜,孩子那一句“要不要去吃潮汕火锅”,像一块小石子,投进了你心里早已起伏不定的湖面。那不是一顿饭的问题,是你体内某种“未被允许”的能量又被触动了。你从小到大累积的“不可以”“不能这样”“不应该那样”,在那一刻统统浮上来了。

你其实不是在回答孩子的问题,而是在跟你过去那个被压抑的小小的你,对话。你在问他:我们到底现在可以活得自由一些了吗?

你从小就学会了收着。太多事你不能说,不能做,不该想。你学会了在人面前低头,在局势前让步,在家里不添乱。你过得“懂事”,也过得压抑。那时候你没办法选择,只能活成一个“合适”的样子。

但你不想让你的孩子也这么长大。你发了愿,要给他们更宽松的空间,要让他们在家里不是小心翼翼,而是真正有自己的表达,有被倾听的自由。

问题是——当你真的给出这些自由之后,你的心却起了剧烈的反应。尤其当孩子提出了一些超出了你情感边界的要求,比如天天让你送去朋友家、想吃贵的火锅、玩真人CS,而你正在为家庭负债焦头烂额。这种冲突就像两股风,相撞在你身体里。

一边是“我想成为宽松、慈爱的父亲”,一边是“我真的不想被这样索取”。这两股力量都是真实的,但它们彼此对撞,把你自己夹在了中间。

你不只是火大。你其实是在喊:“能不能有谁先来体贴一下我?”

那个不想继续压抑的你,正在寻找一个可以喘息的出口。

你说你看见了那个不被允许的自己。我知道你说的是实话。你不是想当一个坏人,你也不是不愿意付出。你只是经历过太多被要求、被索取、被评判的时刻,所以现在你变得格外敏感。孩子的一句“想吃火锅”,你听到的可能不是“我想吃火锅”,而是“你要负责给我提供我想要的一切”,而你此刻恰恰没有这个余力。

你内心的铜墙铁壁,就是这么被一件件小事垒起来的。每一次你强行压下自己的不愿意,为了补偿、为了面子、为了“看起来像个好爸爸”,你都做了一次违心的决定。那不叫慷慨,那叫牺牲自己去满足别人。

牺牲久了,就会怨。

而这股怨,不吐不快。它卡在你胸口,不是偶然,它是过去无数次妥协之后的积淀。你以为你是个有大局观的父亲,其实你只是在重复你妈妈、你妹妹的模式——以“不得已”的姿态付出,然后再找个地方爆炸。

孩子当然会受到影响。他们会学会一个隐形规则:如果想要得到什么,得想办法绕过父母的雷区,比如找朋友帮忙说话;他们也会学会察言观色,因为爸妈有时候表面答应了,心里却可能不乐意,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发火。他们不清楚为什么,也不敢问,只能小心一点再小心一点。

你当然不想把这种气氛传递下去,可你也不知道如何跳出这个循环。你站在“想当好父亲”和“无法自我压抑”之间,左右为难。你不想再压抑,但你又怕自己一旦不压抑,就会伤到孩子。于是你只能反复自责,反复压着,反复爆炸,像一个被设定好的定时器,一到点就响。

但你也开始觉察了。你开始看见,那些在抵触中做出的决定,不是偶发,而是你内在原则不清晰的表现。你不是故意做错,而是你没有好好问过自己:“我愿不愿意?”“我此刻的真实状态是什么?”

你是个细腻的人,你能察觉到那些动念之间的细微差别,比如昨天那顿饭,你知道你其实有三层动机:补偿、轻松氛围、羞于表达的经济焦虑。这些念头一起推着你做出了“表面上还不错”的决定,可你身体却说,“我不乐意”,于是你后面就一连串情绪失控。

听身体,是的,这句话说得太对了。情绪,其实就是身体在讲话。你那股火气,不是错的,也不是坏的,它是你真实的感受在说:“别再硬撑了,别再让别人优先,你也可以先照顾你自己。”

你当然可以表达出来。真实的情绪是要被表达的,尤其是那些被压抑太久的声音。但表达不是为了惩罚谁,而是为了让你自己活得更真实一点。

你说你可能会伤害孩子。我不否认这点。但孩子不是因为你发了一次火就崩坏,他们真正怕的,是长期感受不到真实的你。他们宁愿你有时候情绪外露,也不希望你一直假装自己没事,等到积累到极限才猛地爆发。他们想要的,是一个活生生的、有血有肉的父亲,而不是一个时刻自我压抑、自我否定的完美机器。

你已经很努力了。你已经不是小时候那个被关在“乖”字里的你了。你现在可以选择了,你可以决定什么时候给、什么时候拒绝。你不必每次都“做一个好人”,你也不必把“不做”当作失败。

“万物资始”,这句话从来不只是说天地之大,更说人心之广。真正的丰盛,不是你做了多少、给了多少,而是你心里有没有那份安稳的根。你一旦落地了,你的爱就自然流出来了,你不用“扮演”一个好爸爸,你就是了。

当你能允许自己真实地说出“我现在不愿意”,孩子会慢慢学会:原来愿意与否,是需要尊重的;原来父母也有情绪,是可以被看见的;原来关系里重要的不只是“满足”,还有“体谅”。

你自己也会轻松很多。你不再需要边做边怨,也不再需要一次次把“情绪积压→爆发→自责→忍耐→再爆发”这个剧本重演。

有时候,放下那个要“完美平衡一切”的自己,让那个“我现在就是不乐意”的声音出来,说一句:“今天真的不想。”这已经是你和孩子都最好的福报了。

你不是要压抑,而是要活得诚实。你不是要绽放所有情绪,而是学会带着这些情绪活出来,不伤自己,也不伤别人。

这就是“大哉乾元”的智慧:让万物自己长出自己的节奏。

你的节奏,也值得被允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