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不是不会表达,你只是太早就学会了闭嘴
2025-04-30
“你怎么这么烦?”
“能不能安静点?”
“你别哭了。”
这些话,你小时候听过太多遍了。不是尖锐的辱骂,也不是恶意的打击,但就是这些语气中带着一点点不耐烦的短句,把你一个一个推回了自己的壳里。
你不是不想说话。
你只是很早就明白了:表达是一件危险的事。
你问一个问题,对方回你“这都不懂?”;你哭一下,对方就冷脸说“哭有什么用”;你说你不喜欢某件事,马上被顶回来“哪有你挑的份”;你摔了一跤,没等你喊出“我疼”,就被抱起来骂:“你看你,怎么这么不小心!”
你从来都不是被接住的。
你的表达,总是被“回应”替代,而不是被“容纳”。
你不是不愿意说话。你是害怕,说了也没用。更怕,说了还会被打、被凶、被忽视。
于是你学会了判断气氛。
你学会了看别人脸色。
你学会了三思而后言,小心翼翼地说话,甚至干脆什么都不说,只希望别引起麻烦。
你以为这是成熟,其实是你在自保。
你越是察言观色,越是精准沉默,别人就越夸你“懂事”“乖”“让人省心”。
你没有被听懂,但你被称赞了。
你以为这是认可,其实那是一种交易:你让自己变得安静、好带、无害,才换来一丝安全感。
但你身体里,那个最早想说话却被堵住的你,从没停止过表达。
你有时会突然想哭,不知道为什么。
你有时会在争论中情绪爆炸,事后后悔。
你有时明明没什么事,却像憋了一口闷气。
那都是你身体里那些说了没人听、听了没人理、理了还被怼的表达,卡在了原地。
它们没有被接住,所以一直在那里,等你回来。
今天你走进自我探索,被人打断时那种情绪被激起来,其实不是因为他们说了什么,而是因为你感受到:
“我又一次没法好好把我心里的话说完了。”
你在捍卫的不只是思路被打断,你是在替那个从小到大都说不完整一句话的小小的你喊话:
“我想说的,重要吗?”
“我有权利说完它吗?”
“我能被完整地听见一次吗?”
你听见他了,这一次。
你终于不再劝他“算了”,不再骂他“玻璃心”,不再压他“有话憋着”。
你坐下来,听他说。
他说小时候有一次摔倒了,膝盖破皮,正想哭,就被训了:“男孩子哭什么哭?”
他说有一次考试成绩差了,回家还没开口解释,就被一通斥责:“你是不是脑子不好?”
他说他小时候也想跟别人讲讲自己害怕、委屈、孤单,可是发现——没人愿意听,大家都只关心他“有没有做好”。
他说他曾经在深夜里,偷偷对着窗外小声说话,不是说给谁听,只是怕自己再不说,就永远说不出来了。
他说得慢,你听得哭。
你终于明白,你不是不会表达,而是你最初学会的语言是——沉默。
那是你活下来必须掌握的第一门外语。
但你今天不一样了。
你可以给自己写一封信,可以在对话中说“我还没说完”,可以在一次工作讨论后补一句“我刚才那句话,其实还有后半段”。
你不需要强硬争取话语权。你只需要真诚地表达——就已经是一种巨大的修复。
你也可以告诉你身边的人:
“我小时候总是没机会说完一句话,所以我现在有时候会特别在意被打断。”
你甚至可以抱抱你的孩子,在他哭的时候,不急着安慰,不急着教育,不急着说“没事”,而是说:
“你哭哭没关系,哭完你再告诉我,怎么了。”
你是第一个不把“表达”压回去的大人。
你是第一个说“我愿意听完你说话”的那个人。
你说的每一句话,都不是现在才生出来的,它们都是那些年你咽下去的话,一点点流回来。
你终于不必再用愤怒、用沉默、用崩溃来“表达”。
你可以,就只是说。
只是说,就已经是疗愈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