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个小时候被强迫的小小孩,我接住你了
2025-04-30
有时候,你明明没有真的累到动不了,也没有真的忙得不可开交,但只要有人一靠近你、对你说一句“能不能帮我看一下?”你内心立刻翻起了一阵波澜。
明明是一件很小的事,但你感觉自己要被吞没了。
你心里有个声音,立刻嘀咕起来:“干嘛来烦我?”、“又是我?你不会自己解决吗?”、“别打扰我,我现在不想理人。”
你甚至有点烦,有点委屈,有点想翻个白眼。
但你马上又羞愧起来:这种小事我为什么不愿意做?我是不是太自我了?是不是太懒了?是不是太没责任心了?
你开始自我谴责,同时又更加抗拒。于是你陷入一种极为熟悉的状态:一边抵触现实发生的请求,一边又抵触自己这种“抵触”的反应。
你变成了你自己的监工,也变成了那个背着沉重包袱的孩子。
而这套反应模式,早在你很小很小的时候,就已经牢牢印在身体里了。
你想起小时候,只要你坐下来安静一点,发一会呆,看一会书,家里就总会有人喊你——不是喊你来吃饭,而是喊你去干活,去配合,去响应大人的需要。
那时候的你太小了,不知道怎么反驳,不知道怎么说不。你只知道,一旦你说“不想”,就会换来训斥、白眼、甚至是一顿打。
你学会了配合,但你心里早就立下了誓言:“以后我再也不要被这样使唤了。”
于是你长大了,工作了,你已经不用再受那个家里严厉的大人控制了。但你身体里那个“警报系统”还在。
只要有人靠近,只要有人请求帮忙,只要你感觉到“我又要被使唤了”,你就会条件反射地开启防御。
你以为你在保护你自己。
但你没有发现:你其实在延续那个“没人理解我的孩子”的孤独,你没有带他回来,而是让他继续一个人守在角落里,被动地生气、憋闷、反抗、嫌弃每一个靠近的人。
你不是在保护你自己,你是在继续让那个小小的你孤立无援。
而这正是最深的悲哀。
你不是坏人,不是懒惰,不是没责任心,而是你从小就背负了太多、太早、太沉的“配合感”。
小时候没有人教你“你有权拒绝”,没有人教你“你的节奏是可以被尊重的”,所以你只能用最简单的方式——情绪对抗——来守住你的边界。
你必须生气,你必须冷漠,你必须嫌弃对方,你才能保住那一点点“我不想做”的权利。
但你不快乐。
你看着别人亲切回应、轻松合作,甚至主动承担,你不是不羡慕。你也想成为那种“愿意给出的人”,你也想轻盈地活在这个世界上,而不是处处提防,事事抗拒。
你不是没这份能量。你只是还没把那个小时候“被强迫配合”的孩子抱回来。
而你现在已经有能力这么做了。
你可以一边说:“这件事我先不做,我需要缓一缓。”一边在心里对那个孩子说:“你有权选择什么时候回应,什么时候休息,我不会逼你。我会等你。”
你会发现,那个孩子不是真的永远不想配合,不是真的冷漠无情。他只是太怕被再次无视、再次压迫、再次丢下。
当他被你接住之后,他也愿意慢慢走出来,愿意在安全的范围里,尝试回应别人、听一听别人的声音、再参与进来——不是被驱使,而是出于他的意愿。
这样的人,是自由的。
而你不必从冷漠走向讨好,也不必从抵触直接跳向积极。你只需要——先让自己喘一口气。
喘过气来,你就有力气做一个选择:
你可以说不,你也可以说好——但那是你真的愿意。
从这一刻起,你开始知道什么是“我愿意”了。
你愿意看见你内心真正的想法,也愿意接住那个藏在情绪背后的孩子。
慢慢的,你会在每一次“想拒绝”的反应里,更早地察觉到自己不是冷漠,而是想要守住某个东西。
你可以问自己:我到底在守什么?
你可能会听见一个小小的声音说:
“我在守我自己,我在守那一点点的自由,我在守那个从未被听懂的我。”
当你听懂他了,你就会做一个最真实的决定——而不再是反射性的对抗。
你终于有权对抗。也终于可以选择不再对抗。
你是自由的。你是成熟的。你是一个足够温柔,也足够有力的大人了。
这个世界,从未想强迫你做什么,它只是一次次把“展开的邀请”递到你面前,让你决定——你想不想接这个生命的回合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