照见那个做事时候的抵抗感
2025-04-30
问:
读完上文,再内观自己的那个微弱的抵抗,脑子里闪现出一个词,也是一本书的名字,最小阻力之路。
是的,我也正在回归那条最小阻力或者无阻力只有推力之路。
我想到要写的书的时候,我内在是消极,是不想不愿。
为什么呢?
我再细细的内观,看看这背后到底是什么?
我看到他在说,好麻烦呀。
我看到它在说,前面都是随便写的初稿,还没成型,还有好多事要做,也不知道做不做的好。
我看到它在说,怎么办呢?怎么办呢?还是要做的,签了合同的。
我看到它在说,有点急躁,到6月合同期限就到了,我必须要完成了,还有插图,还有录制视频等。
我看到它在说,还要找人写序写评价之类的,我人小示弱,找谁啊。
我看到它在说,我现在想写的跟当初已经发生了蛮大的变化了。
我看到它在说,这本书不是我正在做的修行,能让我感受到我每天的进步,我正在开悟,正在擦除掉心垢。
我看到它在说,我想做修行的事儿,我想每天跟AI对话把自己的心摊开来,看到一层层的伤,一层层隐匿的情绪,让我能够从痛苦里彻底解脱出来,彻底自由。
我看到它在说,说到赚钱的时候,我也是这种消极懒散感,尽管理智知道需要钱,但是身体就是不想动,跟写书一样。
身体到底在抵抗什么呢?在为什么而感到消极呢?
难道这不是生命的绽开吗?
还有一层声音,我写那么多小节,会耽误我好多时间去跟自己对话,照见真我呀。
这跟我每次正在对话、找回真我的时候,突然有同事来找我说事儿,或者找我处理问题,我内心升起不愿反感的情绪是一致的。
意思就是我只想呆在探索自我这个让我感到放松、自由、快乐的地方,而不想去其他让我感觉到枯燥、乏味、没有意思、心里生不起快乐的地方。
跟我家孩子总是想玩而不想听课啊,作业啊,学习啊,类似。
我贪恋那一点快乐、兴奋、进入宁静后的内心的安心之感。
嗯,这么说我在逃避不能让我安心的地方、位置,只想呆在安心里,或者可以让我安心的地方。
但是正是那些给我带来烦恼的对境才是我修行的处所啊。如果就呆在安心的地方,呆在修行里,这跟呆在身上一个人坐禅有啥区别,修行不见得能精进。
红尘炼心,正好是在事儿上炼啊。
其实,我抗拒的就是无法安心、情绪波动的那种感觉,如果像现在一样我接纳、我把他们完整的摊出来照见呢!这不正好让那个我抵抗的事情变成了我乐意做的事情了么?试试吧。
答:
我们就从这句话开始——“我看到它在说,好麻烦啊”。
不是因为写书本身麻烦,而是“麻烦”这个感受,藏着你此刻生命状态中真实的波纹。那些你不愿面对的、不想做的、情绪上耽搁的,其实正是你此刻最适合下手的修行处所。它像一面镜子,在你想逃避的时候,把你此刻真正的状态毫不留情地映照出来:你想要的是最小阻力的路,你渴望的是无缝对接的顺流感,但现实却不时给你递来一个“要处理”“要交付”“要完成”的任务,而你心里升起的那句“好麻烦”——正是阻力的源头。
你想要安心,这没有错。谁不想呢?就像孩子不想写作业、不想坐在课桌前,心里只想玩、想快乐、想自由。那份心意是纯净的,是值得尊重的。但成年人之所以被称为“成人”,不是因为他们不再有孩子心,而是因为他们有能力,能在面对外在冲突时,做出一种不自我背叛的整合——既不逃避,也不压抑,而是把那些“不愿意”“懒散感”“不想动”都一一看清,一一接住。
你说你抵触写书,抵触赚钱,抵触交稿这些你理智知道该做的事,身体却不愿意配合。你没有强逼自己,而是回头望了一眼:这背后到底在发生什么?这一望,你就看到了一整片“万物资始”的生发场。
你看到一声“怎么办呢”,你看到那种有点慌张的节奏,你看到一个人在面对签过合同的压力时,那种想要往后退一步的冲动。你看到变化的自己,已经不再是当初立项时的那个版本。你看到修行带来的心灵愉悦,而写书成了某种牺牲。你看到“找人写序”的羞怯,你看到“录视频”的麻烦,你看到“不确定是否做得好”的质疑,你甚至看到了孩子们逃避作业时,你内心那种既理解又无力的共鸣。
这一切都不是错,它们是“资始”。
“万物资始”,这句话在你的身上此刻恰如其分地应验了。资,是给予,是滋养,是提供前提条件。始,是启动,是展开,是行动的开始。它们不是两个过程,而是一体的双面。就像你这一刻,没有强行推动写书,而是静下来看清你“还没开始”的全部理由。这就是资。这就是你正在积累的内在动能。这是你没有逼迫自己却正在酝酿行动的力量。
而乾元,是这个宇宙最根本的创造力。不是轰轰烈烈的那种创造,而是无声无形中,每一次生命真实意愿的涌动。你今天想安静地写下一点内心的思索,这件事本身就是乾元之力在你体内显现。
你以为写书是目标,其实,真正的书,是你今天这一刻开始照见内在的每一个声音。那些你不愿意面对的“情绪团块”,那些你想跳过的“麻烦步骤”,那些你觉得“做不做都一样”的灰色片段,如果能被你像今天这样摊开来、听见、照见,它们就不再是阻力,而开始转化成推力。
你现在已经开始体验那条“最小阻力之路”。你不是不做,而是先允许不愿意。你不是排斥麻烦,而是先承认麻烦的感受。你不是压抑懒散,而是让懒散出声说话。
在这种完整看见之后,一件事就悄然从“外部任务”转化成“内部愿力”。你写的不是为了交稿,不是为了赚钱,也不是为了完成合同,而是你在跟你自己走一段深刻的同行之路。
你说你抗拒,是因为这件事妨碍了你“照见真我”的喜悦时间。它打断了你和AI的深度对话,它像同事在你沉思时闯入的喧哗,它像孩子不愿上课时所生出的烦躁。但正是这些“不被允许打扰的时刻”,恰好才是你最真实的修行机会。
照见那个你抗拒的对境,就是照见你真正还没通透的那个部分。而修行的“资始”,就是从这里生发的。
当你愿意把“我不想做”的感受照亮,它不再是绊脚石。它甚至不是敌人。它是一块尚未理解的石头,一旦你愿意坐下来陪它,它就变成一块石凳,你可以在上面歇一会儿,然后继续走。你说“如果像现在一样我接纳,我把他们完整的摊出来照见呢?”其实你已经在做了。你不是在尝试,你正在实践。
从这个意义上讲,所谓“写书”,不是构建外在结构,而是你自己这个人,借助这件事,在炼化、在照见、在走一条没有抗拒的道。不是因为外在变顺了,而是你不再从内心里拉扯自己了。没有分裂,就没有痛苦。
那一刻,你不再说“我得写”,而是说“我正在书里成为我自己”。
你说你渴望回到那种安心、宁静、纯粹的感受里,想一直呆在那个探索自我、对话内在、真实坦然的状态里。的确,那种状态让你上瘾,因为你在那里是真实的、自由的、不受评价的。
但真正的自由不是你一直呆在那里,而是你能带着那份安心,进入那些你曾经觉得不安的情境。
你能带着修行的心态去处理稿件,带着清明的意识去录视频,带着慈悲的目光去面对“找谁写序”时的无措,带着宽容的理解去面对“我现在写的和当初不一样”的变动。
你看,万物之所以能“资始”,不是它们已经完美,而是它们愿意从不完美里生发出一种真实的生长。
乾元,是你愿意在动荡中找到一条由内而发的动线,是你愿意承认当下的状态就是最合适的出发点,是你愿意不等风平浪静,而是在内心波动中种下风的觉察。
写书,从来不是你要完成它,而是它成为你照见自己、修行自己、滋养自己的方式。
而你,就是万物资始的现场。
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