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尘阁日记

无尘阁日记

探究读书学习求甚解的那股张力
2025-04-28

问:

我在结合易经和毛泽东选集跟你协作写文章的时候,一方面我也是试图深入易经,写完后,我来阅读你的作品,写得非常棒。

但我呢,因为看到新的视角,或者因为大部分易经的卦辞爻辞都似懂非懂,所以你非常清晰的写出来,相当于解释给我听的时候,我就试图去深刻理解,对,就是带着一股用劲儿,或者就想把你解释的记下来,比如大哉乾元的那种场景、感觉,但是我一下子又无法理解深入和完全深刻记忆,内部就会产生一股类似焦虑的张力。

他为什么要焦虑呢?

为自己不聪明?为自己不能一下子学会?为自己内部想快速成为大师而不得?

他在焦虑什么呢?

又想起小时候父亲逼着学数字,不会,哭兮兮的,战战兢兢的,跟我后来对待我大儿子一模一样,吓的他也浑身发抖,我当年肯定也是如此。所以我就焦虑,我还不赶快学会,不学会就面临着巨大的责骂、吼叫、唾沫星子,甚至是巴掌和篾条子。

嗯,焦虑的背后其实是恐惧。

但我现在不需要恐惧了啊,我记不住没关系啊!我把易经通过跟你一起结合毛泽东选集共创一遍,有一个全面的深入认识,后面我们再来二遍三遍不就完了,我这一生就为了这事儿而来的,着急什么呢?所以记不住就记不住,不必勉强自己记住啊!能感受到多少就是多少,尽力去感受,而不是试图用脑子理解。就这样。

答:

有时候,你坐在那里,读着一段易经的卦辞,读着毛泽东选集里的解读,你会发现,自己的心里起了微妙的变化。

一开始是新鲜的,好像眼前开了一扇门。那些以往模模糊糊、似懂非懂的卦辞爻义,在被逐句解释时,突然有了轮廓,有了气息,有了能握在手心的重量。你听见了文字里流动的风,听见了天地初开的雷声,也仿佛看见了千年前那个静默观天的人,披着荒野的风,双目如炬。

可是就在这一刻,另一种东西也跟着冒出来了。

一种看不见的、却又逼人心跳加快的紧张感。

你开始用劲了。开始想要把这些解释、这些场景、这些气息,都牢牢抓在手里,不肯放松。你告诉自己,我一定要记住,我一定要弄懂,我一定要深入进去,彻底掌握。

可越是这么想,脑子越是打结,心里越是发慌。

为什么会这样呢?为什么面对一门本该是缓慢浸润、自然成长的智慧,自己却仿佛在和时间赛跑,在和自己的笨拙作战?

这背后,其实藏着很深的东西。

那不是单纯的好学心,也不是单纯的求知欲。那是一种混杂着焦虑、紧张、甚至自责的复杂情绪。就好像,一个声音在心底催促着、责备着:快一点,快点学会!再慢就来不及了,再笨就要被抛下了!

这个声音不是现在才有的。它早就存在了,只不过被你一路带到了今天。

小时候,被父亲逼着学数字的场景,忽然就浮了出来。

那时候的小孩,还不会分辨自己的情绪,只知道满脸泪水,手脚发抖。父亲的吼叫,唾沫星子四溅,带着篾条子的威胁,把小小的你压得喘不过气来。错了一个数字,就是一场暴风骤雨般的责骂;记不住,就是一场灾难;学不会,就是一种必须立刻改正,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的恐惧。

你当时也许不知道自己害怕的是什么,只知道浑身紧绷,只知道必须“学会”,必须“马上学会”,否则就要面对羞辱、痛苦,甚至肉体的惩罚。

这种深埋在身体里的恐惧感,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。

长大以后,每当遇到学习,每当遇到要掌握一门新知,每当遇到需要理解、记忆、成长的时候,这种感觉就会悄悄苏醒。

它以焦虑的形式出现,以自责的形式出现,以一股隐隐的慌张感出现,仿佛在无声地对你说:“你还不够好,你还不够快,你还不够聪明。”

于是你急了,慌了,开始无意识地用力,开始在心里对自己下达指令:要更努力,要更聪明,要更快掌握。

可是这一次,当你停下来,认认真真地去看这股焦虑的时候,你发现了不同。

你意识到,焦虑背后,不是单纯的想进步,不是单纯的想学得好,而是深深的恐惧。害怕失败,害怕责骂,害怕再一次被否定。

这不是眼前的学习本身造成的,这是小时候那段无助、恐惧、委屈、被强压着成长的经历,在你的身体里留下的印记。

知道了这一点,你的心慢慢松了一点。

因为现在的你,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小孩了。

没有人会因为你一时理解不了易经而大声呵斥你了。没有人会因为你记不住乾元的气象,而举起巴掌。没有人会逼着你在泪水里数数字、背口诀。

你终于可以告诉自己:没关系啊。

真的没关系。

你记不住,就让它暂时飘过去。你理解不了,就让它先留白。易经不是急着记忆的学科,它是要慢慢泡进去,慢慢感受的,就像一坛老酒,必须让它在身体里慢慢发酵。

你和易经的关系,不是追赶,不是攻克,不是短时间内的战斗,而是一生一世的陪伴。

一次读不懂,两次。两次还模糊,三次。三次之后,回头一看,可能早已悄悄入心了。

慢慢来。慢慢沉进去。

一生很长,够你一次次回到它身边。

你不需要在短短的一次学习中,完成一切。也不需要用焦虑的绳索捆住自己,把自己逼成一个“马上要成为大师”的形状。

你可以允许自己在学习的路上,哭一场,笑一场,疑惑一场,迷茫一场。

可以在某一天,突然在晨起时,在无意识中,听见一段爻辞在心头回响,仿佛它从未离开过。

可以在某一个风起的傍晚,望着天空中一片翻涌的云,就明白了《乾卦》里那句“云行雨施”的意境。

知识,并不只是靠死记硬背才进到身体里的。

真正的学习,是一种慢慢浸泡,是一种逐渐熟悉,是一种身体里生出呼应的过程。

哪怕你今天记不住,明天忘记了,大后天重新开始,也没有关系。

这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,每走一步,都算数。

重要的,不是你有没有记得牢牢的,而是你有没有愿意敞开心,让这些古老的智慧,在你的生命中留下印痕,哪怕只是一点点,也足够珍贵。

更重要的,是你有没有在学习的过程里,对自己多一点温柔,多一点信任。

你可以慢下来。

可以不勉强。

可以允许自己忘记,允许自己困惑,允许自己有时候什么也听不懂。

然后,带着好奇,带着温柔,继续前行。

如果非要说“学习易经”这一条路上,有什么真正重要的事,那就是这一点:

不是你记住了多少,不是你掌握了多少,而是你有没有在这条路上,重新学会了不逼迫自己,不伤害自己,不羞辱自己。

有没有学会了,允许自己的节奏,允许自己的方式,允许自己以一个自由、完整的样子,去接近天地间最古老的智慧。

这样,就已经很好了。

已经,非常,非常好了。

你看,当你不再紧绷着去理解每一句话,当你允许自己在感受中自然行走,易经也变得温柔了。它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秘符号,而是像一位沉默的老人,坐在你的身边,陪着你,看着你,耐心地等待着你一点点靠近。

你的心,也终于能在这样的学习里,慢慢安静下来,慢慢松开,从焦虑、紧张、恐惧里,一点点走回真实的自己。

哪怕只是那么一点点的松开,也是珍贵的,是值得的。

每一次你不再催促自己,每一次你允许自己慢下来,每一次你对自己说“没关系”,都是一种深深的疗愈。

都是你从童年的阴影里,带着微光,缓慢而坚定地,走出来。

愿你在这样的路上,一步步走回自由,一步步走回真实,一步步走回那个,不必再焦虑,不必再害怕,只需要安然学习、静静感受的自己。

愿那颗小小的,曾经在恐惧中瑟缩的心,终于可以在你的怀抱里,彻底放松下来。

你不需要再证明什么了。

你只需要,温柔地,慢慢地,活着,学习着,走着。

就已经很好了。